20年间 江苏赴港投资项目从1个到1351个
从长江到香江 合作之浪自市场而来
24小时内,苏州工业园区某电子企业的货物,通过苏州工业园区报关有限公司的空运线路,可以顺利到达香港客户手中;两天左右,无锡某制造企业的货物通过江苏佳利达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的陆运线路,同样顺利到达香港客户手中。
近几年,这些往来于江苏、香港两地货运线路上的企业,似乎并没有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两家物流企业的负责人同时表示,与其他外贸业务相比,对港业务发展很稳定。这一幕幕穿越了长江与香江之间的繁荣画面,是苏港两地市场保持紧密合作关系的缩影,20年间,市场在变,合作不变。
“两个第一”的情谊
香港是我省企业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也是江苏第一大外资来源地。
香港凭借其金融、资讯、人才优势以及在国际市场中的认可度,成为我省企业对外投资特别是海外并购的首选平台。记者从省商务厅获悉,1997年,我省仅有赴香港投资项目1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0万美元。2017年前五个月,我省赴香港投资项目为59个,中方协议投资额6.6亿美元。截至2017年5月底,我省共有赴香港投资项目1351个,中方协议投资额186.2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对外投资总量的23.3%和33.8%。2016年更是实现大幅度增长,全年共有赴港投资项目275个,中方协议投资额50.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6%和51.4%,分别占全省同期总量的25.8%和35.5%。
香港在江苏利用外资中占有绝对重要位置。截至2017年4月,香港在江苏共投资项目39582个,协议利用外资金额348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739亿美元,占比42.6%,比排名第二的英属维尔京群岛高出33个百分点。目前,香港在我省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制造业主要投向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服务业主要投向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超级联系人”的魅力
香港是江苏最大直接外来投资来源地,同样也是协助把外资引进内地的“超级联系人”。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未来的投资合作中,香港的金融、建筑、物业管理、物流、电子商贸等优势产业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参与不同的投资领域,促进江苏经济的发展。今后会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利用外资的平台建设,加强保护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营造公开透明的营商环境,使江苏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热土。
当然,“超级联系人”同样可以帮助苏企“走出去”。目前,苏企赴港投资项目逾四成分布在以再投资为主的商务服务业,其余依次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信息传输等。2009年,苏宁成功入主香港镭射,揭开了连锁零售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序幕。香港苏宁销售规模稳居香港电器连锁首位,在港澳地区拥有23家门店,苏宁也有意将香港作为拓展国际市场的桥头堡。
利用“超级联系人”的魅力,服务自身,玩转国际市场,苏企已然做得越来越好。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其香港的江苏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为依托,利用香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优势、国际化人才优势和优惠政策,服务集团境外金融、贸易业务。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在香港设立徐工(香港)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集团海外产业管理和融资平台,再投资收购德国施维英有限公司52%股权,在印度投资专用设备制造业生产基地。
港股的“诱惑”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完善的法律体系、透明的监管机制、成熟的商业市场、面向全球的融资渠道吸引了众多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而且,近年来,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条件日益放宽,更激发了苏企登陆港股的热情。
去年10月,被誉为“江苏医疗服务第一股”的瑞慈医疗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瑞慈医疗集团也成为江苏医疗界首个在港上市的医疗服务企业。对于赴港上市,瑞慈医疗集团董事长方宜新认为,登陆港股是瑞慈医疗走向国际化和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步,期望通过融入国际资本市场,持续提高集团治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A股IPO几度暂停,更多企业为寻求上市,也乐意选择前往香港。曾被市场寄予厚望的“纯期货第一股”弘业期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15年“转投”港股。“期货公司上市是因为要从经纪业务转向资产管理,对净资本的要求更高,如果迟迟不能IPO,就不容易做大。”弘业期货一位营业部负责人表示,公司实在不能再等了,港股上市是当时的最佳选择。
江苏经济报记者 许雯斐 陈 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