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环保信息共享平台年内上线
中国江苏网6月29日讯 据上海市交通部门近日消息,长三角机动车环保信息共享平台年内有望上线试运行,这个平台还只是长三角环保联动机制的成果之一。不再“踢皮球”,联手“握成拳”。为联合整治污染、提升环境质量,长三角地区近年来稳步建立了环保协同机制。
长三角环境治理为何要协同?不只因为距离近,更因为彼此无法独善其身。此前,上海市环保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海市的PM2.5来源中,有二成左右的PM2.5是来自于外地输入。长三角其他省市情况也是类似,不进行协同治理,很难独善其身。
要治理好空气,关键在于抓源头。上海市环保局数据显示,PM2.5的本地污染排放源中,以机动车、轮船和飞机排放为主的流动源占比接近30%。
为此,治理车船排放成为长三角协同环保的重要一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联合推进区域机动车环保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根据规划,该平台有望2017年内实现上线试运行。
很多环保人都知道,比起汽车,轮船的油品控制难度更大,因此轮船的排污超标也更难管理,但长三角地区正是全国重要的水上贸易枢纽。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长三角地区也展开了联动。3月,长三角三省一市就此召开会议,明确由江苏牵头完善《长三角船舶排放控制区船用低硫油补贴实施细则》,待完善后提交其他两省一市相关牵头部门按规定程序组织报批,尽快在长三角统一实施。
此外,火力发电也是PM2.5的主要来源,而我国电力主要来自火电。为了改变这个问题,华东电网率先在上海、江苏、浙江等省份,与地方政府建立雾霾预警协调联动机制,通过优化发电地域、时段分布,降低发电相关排放,缓解污染日空气污染。
国家电网副总经济师兼华东分部主任李卫东介绍说,仅2015年,华东电网就通过优化安排新安江、富春江清洁水电,累计增送上海市外来电约6.7亿千瓦时,提升了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空气质量。
除了空气治理,对于水网密布的长三角地区,水污染防治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此,上海市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2017年,长三角省市将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推进跨界临界饮用水水源地的协同保护,完善区域航道、码头和船舶、水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区域排放标准对接的制度办法。
共查共治,也是区域联合治污的重要一环。4月下旬,在浙苏两省交界河道斜港岸边,一块蓝色的河长公示牌竖了起来,和别处不同的是,这块公示牌上写的是两省交界的两地镇、村级河长姓名及联系电话。这块特别的公示牌也意味着,嘉兴市秀洲区、苏州市吴江区两地的镇、村级河长正式联袂上任,由此打通了浙江、江苏两省的行政“断头浜”。
对此,秀洲区“五水共治”办常务副主任曹志斌说:“全面剿灭劣Ⅴ类水,是秀洲今年立下的‘军令状’。原先最担心的界河,现在也因为有了联合河长制,我们更有底气了。”
比起共同治河更难的是联手防止垃圾异地倾倒。近年来,苏浙沪三地垃圾跨省份倾倒事件偶有发生,如何治理成了考验多方协作的试金石。
对此,浙江最大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浙江”秘书长忻皓说,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垃圾异地倾倒事件存在着利益驱动。一方面,与填埋场或消纳场的数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垃圾处理的效率有关,而后者又与垃圾分类进度缓慢有关,所以跨区域联动执法和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既然要联合执法,为建立区域一张网以避免松紧不一的情况,长三角协同使用信用手段,避免跨区域套利。记者从上海市及浙江省环保系统了解到,年内长三角三省一市相关部门有望联合签订《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领域信用联动奖惩合作备忘录》,以加快实现区域环保信用的信息共享、深入推进环保领域联动奖惩的监管共为,合力打造“信用长三角”,以行政监管性惩戒带动市场性惩戒、行业性惩戒和社会性惩戒,加快形成“四位一体”的失信惩戒联防体系。
新华社记者 陆文军 商意盈 秦华江
(据新华社上海6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