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夫试水国内首个农村专业合作“联社” “田间致富试验”的富民效应
近年来,我省先后成立了几万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风起云涌,对带动农村致富起了积极作用。著名农业专家赵亚夫,在科技扶贫的同时,根据农村实际,组织国内第一个农村专业合作“联社”,努力探索全新的农村生产合作组织形式。从合作社到合作联社,一个“联”字,到底给农民带来什么?记者近日赴句容茅山镇,在赵亚夫的“田间致富”试验地,作了实地调查。
加入联社扩大生产更有底气
5月11日,记者来到茅山镇丁庄村,看见到处有人在葡萄架上建大棚。村民陈志云一边擦手一边说:“葡萄露天种植,病虫害多,打药多,品质品相差,卖不出好价钱。去年大棚种的一亩收入一万元,露天的只有三五千元。”老陈种葡萄20多年,15亩葡萄里只有0.7亩大棚。但今年他贷款20万元,准备将一半以上的葡萄田改成大棚。
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房夕耕介绍,今年,茅山镇至少有30%~40%的葡萄种植户都要建大棚。
记者问,一亩大棚投资只要1.8万元,使用寿命达20年,每年收入也多出一倍,这么简单的账,为何现在才算过来?
陈志云的回答简单:“万一销不掉,投资不就全打了水漂?” 房夕耕笑着补充说:“加入联社,农民现在底气足了!老陈去年通过合作联社共享的电商平台,与南京一个客户签约,每周3次订单,每次就是1000多斤,有了稳定的销路,今年才下决心贷款投资。”
“戴庄瓶颈”催生出联社
作为全国“三农”典型和时代楷模,赵亚夫长期工作在田头,除了教给农民技术,一直在思索如何通过改进农村生产组织方式致富农民。
2002年,他在当时镇江最穷的戴庄村,成立全省第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15年来,戴庄合作社带领农民大力发展高效有机农业,种植越光大米、有机桃,全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不足2800元增加到2.3万元以上,探索出让农民在家门口致富的“戴庄模式”。
赵亚夫坦言,“戴庄模式”在近年的发展和推广中,遇到了瓶颈。戴庄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说到底只是一个小型的生产组织,面对更大范围的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竞争,显得力量不足。农村合作社发展到今天,需要调动村镇组织参与合作社的发展,这样才能进一步打通农民生产的融资通道,增加有力的市场话语权。赵亚夫坦言,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目前戴庄模式遇到的瓶颈,也是镇江和全省推广合作社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田间致富试验”,试出了什么?
盛产葡萄的句容茅山镇,成了新型合作联社的试验田。
5月12日,站在全镇产业分布图前,茅山镇党委书记徐飞说:“根据赵亚夫建议,全镇围绕提高现代化生产技术与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两大核心,2016年初正式成立茅山葡萄合作联社。” 据徐飞介绍,联社由当地最大的几家合作社牵头,下设生产、技术、管理和销售4个部门,不但全镇现有的110家合作社,所有 1900家大小种植户全部加入联社,镇农业服务中心及涉农相关部门也全部加入,“目标是建成华东地区最先进的葡萄生产基地”。
记者通过在茅山3天的调查发现,从合作社到联社,一个“联”字,让农民、合作社与村镇组织紧紧联在一起,为当地农民带来四大红利。
品牌整合,市场地位大幅提高。种植户毕年胜告诉我们,以前全镇2万亩葡萄,有几十个品牌,在市场上相互压价,种植户亩均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联社成立后,镇农业服务公司15名农技人员,每人挂钩指导10户,这10户作为示范户再指导其他农民,引进“阳光玫瑰”“白萝莎”等品种,并在全镇建立5家检测中心,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统一以“丁庄葡萄”对外销售,价格提升到10元以上。去年第八届中国农业品牌发展高峰论坛上茅山镇被授予“2016中国葡萄之乡”的称号。
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有了联社这个大平台,银行放贷放心,农户省心。联社负责人之一方应明介绍,镇政府通过联社,向信用社和农行分别提供100万元资金担保,银行放大10倍授信。同时,联社对所有种植户调查建档,提供给信用社和农行,农民贷款无需担保,还可享受30%~40%利息优惠,今年已为近400户农民办理贷款,户均5万元。
市场话语权明显增强。联社成立电商平台,由7名大学生村官专门负责,为农民统一购买生产资料,主攻市场销售。丁庄村党总支书记方静是联社的理事长。他打开厚厚的一叠统计报表:“有机肥从原来500元/吨下降到250元/吨,所有生产资料平均下降20%,物流成本下降5%以上。产品从以前低端的路边销售为主,变为主攻一线城市的大型超市;同时,网上销售占全镇葡萄总产量10%以上。”
联社的成立,让产业规划更加有序,政府基础设施的投入也显得及时有效。徐飞告诉记者,以前是几户、十几户组一个合作社,总体还是分散经营,政府一些惠农项目难以整体实施。如滴灌,靠一家一户投入不可能,合作社也无能为力。 “联社成立一年不到,镇里向上争取库区移民和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近1亿元,把滴灌设施建到每家每户田头,并建设几千平方米的检测中心、培训中心,今年将建葡萄市场、分拣中心和冷库。有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扩大投资的信心更足了,今年全镇葡萄园一半以上要建起大棚。”
移植“联社”,要有坚实产业基础
国内第一个农民合作联社的试验,为社会所关注。记者了解到,句容今年将再建一个苗木联社,镇江丹徒区江心洲正在筹备建立柑橘联社。“这一段时间,外省市也不停地有人前来取经。”徐飞说。
“联社的优势已经显现,但毕竟是新生事物,还要进一步探索,逐步完善。”赵亚夫直言,借鉴茅山经验,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要有坚实的产业基础。联社是产业联盟,如果产业基础不牢,会形成小题大作浪费资源的现象。“茅山镇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2万亩的种植规模,出现了一批示范户和种植大户,技术市场人才都有很好的基础,成立联社是顺势而为。”
其次,联社作为农村产业联盟,其发展壮大,无论资源还是人才,都离不开镇村两级组织,镇村干部尤其是村级干部,要成为联社不可或缺的骨干。
再次,要防止区域壁垒。句容现有葡萄3万多亩,茅山镇成立联社后,对其他地方的种植户势必形成影响。如果条件成熟,联社要吸收不同区域的农户加入,或建立市级联社,让所有农户同打“一把伞”。
本报记者 郑 焱 董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