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北京首演复活百年经典
硬碰硬售罄的上座率、一人一包擦泪纸巾、欢呼声中难以停止的谢幕……4 月14日、15 日,“‘春风上巳天’《桃花扇》全本 vs 选场” 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拉开全国巡演的大幕。这台已经失传数百年的经典剧目,在江苏省昆剧院三代艺术家的精彩演绎下,首次以全本和选场的形式进行整体呈现。
南京经典 省昆绝技
“‘春风上巳天’《桃花扇》全本vs选场”将先后在北京、苏州、上海、成都、武汉、杭州、广州、南京等8城进行9站巡演。2017年底回到南京,进行跨年演出。去年末,巡演消息传出后,各地戏迷闻风而动。北京大学提前 5个月预售,一个月就门票售空;苏州站开票三天全部售罄。上海大剧院原本安排了多次微信和活动推广,但推了一个开票信息后票房就一路走红,以至于大剧院方懒得再做推广, “票太好卖了,把推广的机会让给那些不好卖的演出吧。”
“《桃花扇》全本vs选场”为啥这么牛?
名著经典文本动人。“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一段脍炙人口的《哀江南》开场,便让人领略到名著传世之伟大。戏迷“收儿”说,《桃花扇》的《哀江南》是唯一一个让人走进剧院3分钟就能哭出来的昆曲曲牌。“惘然斋主人”在散场后的地铁上发微博说:想到孔尚任宁肯放着国子监不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也要历十年之功写就这部千古传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与气概?这种精神也正是使我们民族代代传承而不致灭亡的宝贵财富:一个人的尊严与气节高乎生命。
从文本到舞台,绝技独步。这台由江苏省昆剧院改编复排的豪华版昆曲经典,是全国昆剧院团中的独门“绝技”。孔尚任原著《桃花扇》是中国古典戏剧四大名著之一,但从1699年问世以来,只有康熙年间有过演出记载。失传数百年后,江苏省昆剧院前后经历了30年的打磨,三代艺术家梯队加入,这才有了今天全本(9幕)和选场(5折)的两台大戏整体呈现。据了解,对于这一名著,1949年后,其它昆曲院团也陆续复排过,但最后均以不能持续演出告终。
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桃花扇》首次复排后的折子戏《题画》,主演侯方域的石小梅就凭此剧获得梅花奖,可见其高水准。
一戏两看 三代传承
“《桃花扇》全本 vs 选场”演出,这次打出的宣传语是 “一戏两看”。顾名思义,即连续两个晚上的演出,一台是全本,一台是折子戏。不过,两场演出又有着内在联系。江苏省昆剧院著名编剧,也是把《桃花扇》再次搬上舞台的幕后灵魂人物张弘介绍,全本《桃花扇》与折子戏选场《桃花扇》二者同源,它们或改编、或整理自孔尚任的原著。但二者又各具备自己的审美品格。全本《桃花扇》共9幕,以侯方域、李香君二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南明兴亡为背景,具有连贯性,以相对完整的故事表达了孔尚任原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题旨。
“一戏两看”让观众看得过瘾,也是《桃花扇》复排成果的集中展现。仅从时间上梳理,就能感受到《桃花扇》的愈加厚重。1987年,张弘改编、石小梅主演的折子戏《题画》,首次让《桃花扇》复归舞台。1990年,张弘、王海清改编,石小梅、徐云秀主演的全本《桃花扇》上演;1993年,折子戏《沉江》诞生,柯军主演;90年代后期,改编《寄扇》剧本;2013-2016年,折子戏《侦戏》《寄扇》《逢舟》先后搬上舞台。2017年,丰硕呈现的“一戏两看”《桃花扇》整体和全国观众见面。
为了让昆曲辐射更多地区,巡演不仅安排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码头”,还搭配了成都、武汉这些昆曲基础比较薄弱的城市,“让昆曲细水长流到更多地方。”
道具少了 演艺高了
14日的演出中,细心的观众发现,“惊悟”一出,扮演史可法的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又增加了扔靠旗的动作。柯军说,其实30年前《桃花扇》复排的时候,舞台上亭台楼阁都有,但30年下来,台上的道具越减越少,这对演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物质的越少,非物质的越多。”很多昆剧迷认为以江苏省昆剧院为代表的南昆演出原汁原味,其根源正来自于此。扮演李香君的龚隐雷介绍,现在的《桃花扇》舞台上只有一桌二椅,布景非常简单,但对于演员来说,难度却非常大,“观众的注意力不会被舞美声光电分散,唯一的焦点就是表演。演得不好,观众怎么会买账?”
《桃花扇》阵容的豪华,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江苏省昆剧院对人和技艺的重视。整个班底中,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就有3个,分别是石小梅、柯军、李鸿良。石小梅和苏昆生的扮演者赵坚,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一次巡演,上半年将由江苏省昆第二代艺术家石小梅领衔;下半年,则由石小梅大弟子、省昆第三代艺术家钱振荣领衔。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表示,演出阵容充分体现了出戏、出人的传承要义。除了主角之外,其他主配角演员均为省昆第二、三、四代艺术家精锐。
预判到剧情会让观众流泪,主办方贴心地准备了纸巾。两天演出发出近4000包纸巾。不少观众把自己用掉的拭泪纸巾拍图分享。观众“半缘君”说,省昆《桃花扇》的这个结局太厉害了,看了这么多年昆曲,还是头一回哭。本报记者 王晓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