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的“开门七件事”
党员干部大走访
“两聚一高”大落实
编者按 今天我们推出一位党员干部的“大走访”札记,这篇札记原汁原味反映转型中乡村的喜与忧、想与盼。“大走访”就是要带着感情下去,带着问题上来,俯下身子察民情,迈开脚步找办法,在转变作风中抓落实、求实效。
我们“聚焦富民走千村进万户”大走访的点,选在扬州市邗江区邗沟村。这个有620户、2378人的村,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60元,处于该区中等水平。尽管去年该村集体收入187.9万元,但还是负债村。
“开门七件事”。该村支出分为基本运转费、民生实事支出和发展投入三部分,每年70万元左右的村级稳定收入,只能维持干部工资、环境维护、水电机器维修、村务杂支等基本运转;每年要通过乡贤、相关联系部门“化缘”30万元,办民生实事;村级经济发展乏力,去年初债务总额达340万元。幸亏镇政府拨付以前道路建设垫支款和“611省道”租用厂房收入,去年底连本带息偿还了90多万元(主要是年利息10%左右的高息部分),今年预算再偿还30万元。就这样,全村债务仍有220万元。
按照扬州市人均7000元标准,该村有贫困户7户、19人。7户家庭户主平均年龄64岁,都是因病致贫:两户主要劳动力儿子或女儿因病去世,两户丈夫或妻子去世,两户家中有病人,只有一户是丈夫刑满释放及本人生病。
村里想了不少帮扶措施:如安排放水、保洁等轻劳动公益岗位;投入2万元,给每户安装一组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并网发电后年收入可达3000元;低保救助,给贫困家庭补足人均年收入7000元。
但这几户都有一大叠自费的医疗单据,有的多达数万元。建议在现行人均400元医疗保险补助中拿出10%左右,用于全区大病保险统筹,救急救贫。还要重视贫困家庭的代际脱贫,把支持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就业放在扶贫重要位置。
走访中,也发现农村改革和发展中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是土地确权引发的矛盾。该村1998年二轮承包后就没有大幅度调整土地,当时种地要缴税费,少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要地。此次土地确权登记中,有的无地农户要求重新分地。对于溢出土地分配问题,村民也有不同看法。另外,确权登记操作还不够规范,有的农户反映:量田时本人不在场,送证签收时户主不在家,漏量少计时有发生。由于确权登记是镇政府委托第三方代理,村民有诉求也不好反映。建议对土地确权“回头看”,把好事办实。
二是种粮大户抛田跑路问题。去年秋冬,该村小麦基本上没有种。经了解,整个江淮丘陵地区这一现象比较普遍。客观上连续阴雨影响了秋收进度和小麦播种期,但更主要的是许多承包土地的种粮大户毁约弃耕、抛田跑路。原因是,许多大户种植规模过大,大几百亩、上千亩的比比皆是,管理比较粗放,单位面积产量无法与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相比,甚至不如一般农户,收益完全靠规模取胜,遇到减产和粮价下跌便亏不起。再就是,去年秋收粮管所普遍拒收种粮大户含水分较高稻谷,大户只能低价卖给粮贩子。
三是农技服务不配套。该村有一大户流转80亩地搞蔬菜大棚,由于不懂技术和市场,人家露天种什么菜、他大棚里也种什么菜。一年下来,连雇工工资和赊欠的化肥款都无法兑付。建议在推进土地规模流转中,优先选择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和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来经营,农技、农机、粮管所等涉农服务机构要为他们提供定制式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当前尤其要扶持粮食烘干装备建设。集体经济组织也可采取托管、代耕代种等方式,解决农民种田难问题。
四是生态补偿不到位。该村拥有沿湖岸线2公里,曾是县化肥厂所在地,一条通镇公路使得岸线开发条件较好,前些年沿岸落户了10多家企业。近两年,扬州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镇政府花巨资先后拆除该村9座造船厂、3座砂石码头,涉及土地713亩,对村集体经济和农村服务业影响较大。12家企业拆除后,全村每年减少集体收入35万元。原先1000多名工人,把村里农贸市场、超市、饭店、浴室等产业带动得红红火火,如今生意清淡。一家浴室老板反映,原来年收入在8万-10万元,现在下降到4万元。
一次性补偿有限。被拆迁农民除每亩土地每年补偿800元外,没有其它补偿。涉及的713亩土地原在村里当工业用地经营,现在全部转为农用地,无形中大幅度贬值。建议在当地逐步建立生态建设补偿机制,鼓励开发生态旅游等产业,保证承担生态建设的农村及农民有合理的收入补偿。
一整天,我们先后开了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3个座谈会,走访了5个贫困户、5个富裕户,一个村民小组做到了户户到,我本人走访了两个富裕户、两个一般农户和3个贫困户,村民对我们的走访十分欢迎,畅所欲言。不过,其中也遇到一件尴尬事:我在一富裕户家走访,正同他们父子谈得融洽。这时,在城里工作的孙媳妇返家,爷爷向她介绍了我的身份和来历。此后,只要我问她爷爷问题,她就叫一声“爷爷”,反复五六次。开始我以为她在撒娇,后来发现她是有意打岔,阻止我们交谈。无奈,我和她爷爷、父亲只好到他们家小超市里说话。他父亲抱歉地说:“孩子可能不习惯干部上门走访,也可能怕露富。”我想,不管什么原因,都怪我们平时下访少了,群众对我们还缺少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