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泽“换马拉车”跑出高速度
落实治国理政新方略
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
纺织界公认,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机器,盛泽应有尽有。
1999年,盛泽总商会抱团当地纺织企业向日本丰田公司一次性联合采购价值6亿多元的3000台喷气织机,这份世界纺织机械采购史上第一大买单引起了轰动,媒体以《绸都盛泽震惊日本丰田》为题作了报道。
18年后的今天,类似的场景又出现了。自2015年底起,盛泽的纺织企业,齐刷刷地进行设备升级。这次,他们看中的是涡流纺织机。涡流纺织机每台加上配套产品售价500万元。据介绍,日本每年总共只生产200多台,两年多来盛泽已经买来了240多台。
吴江区委常委、吴江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盛泽镇党委书记范建龙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保证盛泽处于织造技术设备领先高地的位置,让发展动力更加强劲,盛泽纺织产业必须咬紧牙关,进行持续的“动力转换”,我们叫做“换马拉车”。
对于“换马拉车”,全球最大的涡流纺纱线生产商之一——盛泽京奕集团董事长陈克勤最有发言权。纺纱有环锭纺、气流纺和涡流纺等。他经过多年的研究、计算,发现涡流纺第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流程短,自动化程度高,纺纱速度是其他纺纱的25倍;其次是用工少,纺纱业万锭用工平均70人,涡流纺只要7人,用工只要十分之一,现在京奕30万锭纱,用工只有200多人;第三是效率高,人均年销售可以达到500万元。还有,涡流纺产品很环保,纱线一般都要上浆,但涡流纺是免浆的,上浆和退浆都会产生污染。记者来到京奕宽敞的车间,几乎看不到人,每台28米长的涡流纺纱机旁边,游动着4个接头机器人,只要哪个线头断了,机器人就自动过来接头;做好的纱锭,也由落纱机器人“搬走”。陈克勤介绍,京奕用涡流纺做出的纱线织布,成本优势就更明显了。近年来,京奕陆续购买了119台涡流纺设备,涡流纺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实现了零库存。3月16日,京奕参加上海纺织博览会,会上得到订单250万美元。
盛泽党政办主任吴伟红介绍,在京奕的带动下,盛泽掀起纺织“涡流”——企业陆续投入20多亿元,引进涡流纺、紧密纺等最先进纺纱设备,到目前共有242台涡流纺、182台紧密纺,每台套都在400万—500万元,“日本这两年生产的涡流纺设备,盛泽企业买得最多”。
“换马拉车”的本质是提升发展原动力。
绸都盛泽,又称“中国丝绸第一镇”。从远古走来的丝绸如何推陈出新?
宋锦在盛泽的“复活”绝不是偶然。鼎盛丝绸的董事长吴建华和他的团队,经过多年呕心沥血的研发,让原本“人亡技绝”的宋锦“复活”了,不仅复活了,而且实现了机器织造,原来手工每天只能织几厘米,现在每天25米。宋锦的批量化生产,让原本“皇亲国戚”才用得起的奢侈品得以产业化。盛泽丝绸产品由此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为耀眼。2014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与会领导人及配偶所穿“新中装”面料宋锦出自鼎盛。宋锦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如今,宋锦在设计师手中,千年工艺与现代生活充分结合,宋锦的用途变得非常广泛,箱包、家纺、围巾等产品层出不穷,经常成为国家重要外交场合的礼品。去年年底,在意大利米兰设立宋锦欧洲研发中心,标志着盛泽丝绸成功跻身世界时尚圈。
范建龙感慨地说,鼎盛丝绸的创新发展,擦亮了盛泽“中国丝绸第一镇”这张名片;丝绸文化产业,尽管创造的经济数字不大,但创造的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是难以替代的,也是推动盛泽发展的“洪荒之力”。
“换马拉车”,让盛泽充满活力。自2015年下半年起,盛泽纺织业企稳向上,进入稳步增长的态势。2016年,盛泽端出的发展数字让人羡慕——2016年全镇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57.08亿元,同比增长17.1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24亿元,同比增长21.59%;在2016年全国千强镇排名上,盛泽镇位列第十,实现了“十三五”开局开门红。
本报记者 庾康
本报通讯员 顾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