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全面推行河长制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03-22 07:10:00

  今天是第二十五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届“中国水周”。我国纪念2017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主题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水安全的制度创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于2016年12月11日起正式施行。让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河长,激励江苏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向纵深发展。2017年3月2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打造升级版、全覆盖的河长制。

  作为全国率先推行河长制的省份,江苏经过多年河长制的实践,积累了不少可以复制的宝贵经验,在生态文明建设、城乡水环境治理和水利风景区建设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河长制的前世今生

  江苏河湖众多、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9%。全省有乡级以上河道2万多条、县级河道2000多条,其中列入《江苏省骨干河道名录》的重要县域以上河道727条;列入《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137个,其中省管湖泊13个;在册水库902座,其中大中型水库49座。丰沛的江河湖泊资源和多样的水生态环境,是江苏的显著特色和优势。

  2007年太湖暴发大面积蓝藻后,针对流域河流水质直接影响太湖的实际,无锡市创新河道管理体制,实施河道管理“河长制”,各级党政一把手分别担任了64条河道的“河长”,主要职责是督办河道水质的改善工作。“河长制”实施一年后,市辖区内的79条河流考核断面达标率就从53.2%提高到71.1%,效果非常明显。2008年,省政府决定在太湖流域推广无锡市的“河长制”经验,15条主要入太湖河流实行“双河长制”,即每条河由省、市两级领导共同担任“河长”,一些地方还设立了市、县、镇、村四级“河长”管理体系。这些自上而下、大大小小的“河长”,实现了对区域内河流管护的“无缝覆盖”,强化了工作责任。

  2012年,在总结多年来“河长制”工作经验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省对原来以水质达标为主要目标的“河长制”进行了拓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全省河道管理“河长制”工作的意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以保障河道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为重点的河道管理“河长制”,努力构建“互联互通、引排顺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的现代河网水系,全力保障“环境美”新江苏目标的全面实现。

  政府主导、水利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这是我省河道管理“河长制”工作的主要创新点。“河长制”实施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增强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为了共同的目标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作为,共同推进河湖的长效管理与保护。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意见精神,我省13个大市及大部分县(市、区)均出台了本地区工作意见,明确了河道管理相关部门职责。全省727条省骨干河道1212个河段的河长、河道具体管理单位、管护人员均基本落实到位,其中由市、县(市、区)、乡镇政府负责人任河长的约占2/3,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任河长的约占1/3,河道管理“河长制”工作体系基本建立。省水利厅组建了省级“河长制”办公室,全省市、县两级也均成立了“河长制”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本地区河道管理相关工作,大部分地区设在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江宁等地区设在地方政府。

  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措施。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出台《江苏省骨干河道日常巡查管理办法(试行)》,对河道日常巡查的内容、频次等作出详细要求。科学编制规划,开展河道蓝线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探索河道管理和保护规划编制试点工作,通过规划的引领和限制作用,更好地维护河道健康,实现管理和保护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对涉河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和后续监管力度,加强对建设项目主要环节的控制,最大限度减轻建设项目对河道堤防岸坡完好、河势稳定和河道生态的影响。开展河道管控能力建设,基本完成12条流域性河道遥感监测和资源利用调查。积极开展河道管理范围划定确权工作,为科学管理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保障。严格开展河道巡查和专项执法。不断加大对河道日常保洁队伍和工作实绩的建设力度,目前全省97.7%的河道(段)落实了保洁管护人员近1.2万人,其中47.9%河段实行社会化管护。

  严格河道管理监督考核。2012年底,省水利厅、财政厅联合出台了《江苏省骨干河道管理考核办法》,内容涉及河道组织管理、经费管理、空间管理、资源管理、河道监测和工程管理六大类22个子项。每年底进行抽查考核,明确年度考核情况,作为下年度省级维修养护经费补助计划安排的依据,实行“以奖代补”。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地方,予以通报,对连续两年不合格的地方,将暂停该地区下一年度河道维修经费补助。根据“河长制”不同时间阶段的实际状况,这两年我省因时制宜适当调整考核重点,促进事业发展。去年,省水利厅与省财政厅一道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全省所有地区2014年度河道管护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通报各地政府,较好地促进了各地的重视程度,收效较好。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省河道基本实现了有人管、有钱管和管得住、管得好的良好局面,部分地区河道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重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风光。

  活水绕城来

  多样的水生态系统类型,既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优势,也充分体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与示范性。同时,江苏的水问题比全国大部分省份都要复杂,水脏、水多、水少的问题,在江苏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现。水生态文明是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江苏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面对压力、困境、机遇与挑战,江苏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指导意见,制定管理办法,明确指标体系,从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积极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水资源禀赋条件和水生态系统特点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自2013年水利部在全国启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以来,徐州、无锡、苏州、扬州等9个设区市列为试点,成为全国试点中的试点,示范中的示范。

  碧水绕城郭,重现江南韵。苏州市通过理顺水资源系统整体脉络和特征生态单元,着力打造“二带三群,五城六网”的总体布局:构筑滨江和环湖两条水生态健康条带,强化源头功能,明确保育阳澄、淀茆、浦南三大区域主体湖群,突出核心作用,建设市区、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五座水生态文明城市,统筹区域管理,打造新沙、虞西、阳澄、淀茆、滨湖、浦南六大健康水网,调配河湖连通。

  滨水畅清流,现代花园城。无锡市围绕“以水为中心,突出生态性,体现科技性、示范性、创新性”的总体要求,实施一湖一城、一岛三带、九园百村等“十六项重点示范工程”。一湖一城,即以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为核心,大力推进太湖新城水生态城建设,全面提升无锡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和水文化品质;一岛三带,即建设马山国际生态旅游岛、无锡城区古运河生态景观带、宜兴三氿生态风光带、江阴滨江生态风光带,进一步提升无锡市河湖生态景观;九园百村,“九园”分别为水生态科技产业园等生态园区,“百村”分别为山联村等百余个“美丽乡村”建设。

  清水润彭城,河湖惠民生。徐州市通过实施“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等系列生态文明工程建设,大力改善水系环境。实施城市水环境提升工程,改变了中心城区主要河道及其周边环境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坚持统筹河湖生态保护。通过采煤塌陷地整治,增做湿地、湖泊,扩大城市水面,形成了“七湖绕城、九水润彭”的新格局。坚持水资源优化配置。全面建成徐州市截污导流工程,实现了“尾水归槽、清水绕城”;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充分发挥徐州特色,大力实施矿排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全市矿井排水年利用总量超过5000万吨,市区再生水利用量近9万吨/日,有力促进了水资源优化利用和水环境改善提升。

  江淮兴安澜,诗画宜润州。扬州市紧紧围绕“一带一轴”空间发展布局和市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切实建立科学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高效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体系、统筹可控的水安全保障体系、规范协调的水环境保护体系、特色鲜明的水文化体系、集约增效的水经济体系等“六大体系”。着力打造具有扬州特色的城乡防洪除涝工程、饮水安全工程、调配工程、节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水源涵养林建设与水土保持工程、重要生境保护与维护工程、水文化与水景观工程、护水工程等“十大工程”,为扬州市建设“世界名城”和“宜居、宜游、宜创”城市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

  通过这些试点引领,以点带面,计划到2020年,建成有江苏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70%以上的市、县(市)建成水生态文明城市,有江苏特色的水生态文明体系全面形成。

  水美新乡村

  加强河道疏浚整治和长效管护,维护河道健康生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建设美丽新农村至关重要。近年来,全省各级水利部门创新完善管理体制,强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持续加大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长效管护工作力度。

  自2003年以来,全省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73.5亿元(省级资金65.1亿元),疏浚土方42.9亿方。在大力推进河道治理的同时,各地坚持建管并重,把加强河道长效管护摆上日益重要位置,加大了农村河道长效管护资金的投入,2016年全省落实农村河道长效管护资金8.2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8480万元。构建“互通互联、引排通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的现代河网水系。

  通过疏浚整治河道淤泥,拆除坝埂,沟通水系,配套桥涵,有效增强了农村河道的引排蓄能力,减少了有水灌不上、有水涝排不出的问题,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通过清出淤泥,清理垃圾,清除杂物,控制污水排放,提高了农村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使得农村河道的水质得到较大改善,不少地方农民群众因农村河道水质条件的改善,将疏浚整治后的农村河道称为“健康生命河、致富幸福河、干群贴心河、洁美家园河”。在农村河道整治过程中,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河坡塘埂整治、河岸护砌、植被绿化,使得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很多地方河道疏浚整治结合农村景观河道、休闲广场建设、环境卫生的整治,在村里建起了化粪池、垃圾箱等,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重现了“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风光。

  2014年,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巩固提升农村河道疏浚综合治理成效,全省范围内开展“水美乡村”建设工作,包括“水美乡镇”和“水美村庄”两类。截至2016年,全省已评选“水美乡镇”161个、“水美村庄”1239个,建成一批组织落实、配套齐全、管护到位、环境优美的“水美乡镇”和“水美村庄”,成为推进全省农村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的有力抓手。

  “十三五”期间,依据《江苏省“十三五”农村河道轮浚规划》《江苏省“十三五”村庄河塘轮浚规划》,还将继续组织实施农村河道轮浚工程,计划投资100余亿元,疏浚农村河道土方12.5亿立方米,每年疏浚整治农村河道土方2.5亿立方米。对照省政府提出的“河面清洁、河坡整洁、河道畅通”管护标准,进一步加大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力度,全面落实“河长制”管护要求。围绕“进一步巩固提升水美乡村建设成果,高标准推进水美乡村建设”要求,坚持优胜劣汰动态管理,高标准推进“水美乡村”建设工作,“十三五”期间再建成一批组织落实、配套齐全、管护到位、环境优美的“水美乡镇”和“水美村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环境相互协调。

  水秀好风光

  水性灵秀,因势而为。江苏在数十年治水兴水历程中,既建成了众多气势磅礴、功能齐全、效益显著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利支撑;又始终注重围绕水所独有的禀赋,把水工程建设与水景观融合融汇融通,使水工程更加鲜活,使水风景应运而生。

  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大力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既提升了水工程形象、改善了水环境状况,又丰富了水文化载体、拓展了旅游资源空间。2016年,我省成功主办首届全国水利风景区博览会,来自北京、内蒙古等23个省(市、自治区)的水利风景区在南京“同台比美”,集中展现了水利风景区的靓丽风采。截至目前,全省拥有国家水利风景区55家,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127家,平均每个县(市、区)拥有水利风景区1.3家,使广大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就。

  水系连通,再现活水绕城好风光。通过拓浚整治,水系贯通,景点串联,位于苏南张家港的环城河水利风景区再现“海头江尾古暨阳,水慕江南绕城歌”的好风光。“港城绿肺”暨阳湖是利用修建沿江高速集中取土的机会匠心打造的人工湖,沿暨阳湖向北,便是港城的“城市客厅”谷渎港,北出谷渎港尽头,是又一条生态观光廊道东横河,而坐落在东横河南岸的“水榭庭院”沙洲公园,更是以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苏州园林风格见长,“沧江书舍”“鉴真东航”等古迹述说着这里深厚的人文底蕴。

  以文“化”人,闪现治水智慧光华。沿外秦淮河泛舟而行,两岸景观一路随行,南京城的厚重历史文化一一展现,有石头城遗址、燕王河等历史遗存的保护,又有两小无猜等诗情画意的再现,更有三汊河口闸等现代治水文明的光华,其内的南京水利展示馆用南京水脉、历代治水、当代水利、水利展望等四个篇章集中反映了南京水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水土修复,昔日废坑华丽转身。“映山入碧水,飞泉赴幽潭。”苏州旺山水利风景区原是采石宕口,自禁止采矿后,这里通过封山育林、修建生态护坡、整治泄洪沟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逐渐呈现出山清水秀的崭新面貌。沿着葡萄长廊步入九龙潭景区,一道山泉自上而下,汇成一泓碧水和九道天然水瀑奇观。这里以绿色为屏,山水贯穿,成为水利工程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景观提升,“龙须沟”也成休憩地。徐州丁万河昔日曾是运煤运沙的集散地,是一条污浊的“龙须沟”。2011年,徐州鼓楼区“铁腕治污”,关闭了沿线的小煤码头,综合整治周边污染源,启动丁万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对河道进行疏浚,沿线开展绿化,通过水利风景区建设,如今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成了名副其实的景观河。

  综合运用,“一汪碧水”化身聚宝盆。常州天目湖主要依托沙河水库、大溪水库,建设初衷是为了挡住上游来水,用水发电、灌溉,而后逐渐演变成全国著名的旅游景区。为了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天目湖水利风景区成立了水源地保护办公室,对旅游项目开发实行严格的审批和监管制度,并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全程跟踪、动态监测。像这种既是水工程,又是水景观的水利风景区比比皆是,扮亮了城市风貌,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水利风景区日渐成为江苏每个地方鲜活的水地标。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