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焦点热议 激活人才潜能 成就创新大业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03-11 06:45:00
焦点热议“要为广大知识分子工作学习创造更好条件,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提出的要求。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广聚天下英才,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成就创新大业。如何真正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全国政协委员们纷纷结合实际建言献策。

  中国江苏网3月11日讯 “要为广大知识分子工作学习创造更好条件,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提出的要求。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广聚天下英才,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成就创新大业。

  如何真正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全国政协委员们纷纷结合实际建言献策。

  加强人才培养 嵌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磅的人才政策带动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作为率先大规模全球揽才的江苏,收获有目共睹的人才红利。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就是江苏引进的一位高层次人才。他认为,新常态下,在以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以及转型升级的当口,人才仍然是关键,人才的引进培养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不仅要以更加开阔的眼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各类人才,还要更加关注内生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和能力。说白了,就是要加强高等学校的建设,让高等学校更有能力来培养人才,造血的能力要变得更强。” 熊思东说,没有一项事业可以靠引进解决所有问题,单纯的靠培养也不太可能,所以要引培结合,两手都不能弱。

  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要多多关注“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竞争靠人才,不仅是靠他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什么品德的人。人才的世界观价值观决定事业的格局。

  “高校目前迫切要做的,还有加强学生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熊思东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就不能称之为人才,所以要把这两种精神特质融入到人才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合格人才。

  创新评价机制 让科研人员不为杂事分心

  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时指出,要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这让很多科研人员振奋不已。

  “这个要求道出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心声!”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高抒说,除了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要想让更多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能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迫切需要在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上加以改革创新。

  高校科研院所里评职称主要看论文,且对论文数量、层次要求不断加码,评上职称很难,而职称又直接决定着科研人员的待遇,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扼杀青年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人的收入应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学术水平,二是贡献大小。有的人学术水平很高,但对学校的贡献可能并不大;有的人贡献很大,但学术水平一般。每种人都应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国外高校讲师有21个级别,21级讲师的工资比1级讲师高出一大截,甚至比刚入职的教授都要高,这就是贡献起作用。我们缺乏这种机制,很多年轻人才感到沮丧。”高抒说。

  “科学研究要用新发现、新方法和新理论来衡量。你发表的论文如果这些方面没有成绩,那就是垃圾论文,不管你发在什么刊物上。” 高抒认为,对于普通的业绩考核,只要看职位胜任度即可,高校老师主要看教学和学生的培养。如果是职称评定或是评奖,则一定要看学术内涵而不是简单地以论文论英雄,最好实行同行评价。

  改革分配制度 激励人才驰骋发展主战场

  “人才引进来,还要重视搭建平台、培育软环境,真正地发挥人才作用。”熊思东说。

  为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苏州大学在分配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改革,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从抽屉里拿出来,直接转换成生产力。学校还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教师在企业兼职,学校到企业设立工作站,建立智库为企业中长期发展提供咨询等方式,建立产学研用联盟,在服务社会、深度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加快成长。

  “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得到转化,有成就感,还能参与企业利润分红,也有获得感,何愁不能打破科研和生产两张皮?”熊思东说,在浓厚的创新创业的氛围下,学校大批教师走出校门驰骋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整支队伍“活”起来。目前,学校有两家上市公司,今年会有一到两家企业上市。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政府要引导社会为大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平台。”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宋永忠建议,城市的城区、科技园区、高校校区之间应形成 “三区”联动,让大学生能到园区实习、提高。同时,要鼓励大型企业提供见习岗位,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大学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企业提供展示和实践的平台,两方联手培养市场需要、社会认可的人才。

  规范人才竞争 防止只“摘桃”不“种桃”

  教育部长陈宝生5日表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设纲要和工作方案都已出台。“双一流”建设启动在即,高校对人才的争夺将进入白热化。

  “高校的核心资源就是人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有利于智力的优化配置。但随着高校办学竞争加强,出现高校间恶意挖人才的现象,乐于‘摘桃’不愿‘种桃’。另外,人才的竞争演变成‘头衔’的争夺,人才流动走向功利和极端。”针对这个现象,熊思东今年提交提案,呼吁规范人才引进。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大学副校长宋余庆也认为,这种只看“帽子”不重能力、只互相挖人不注重培养的情况,破坏人才成长规律,扭曲人才的价值取向。面对“天价”,很多高层次人才频繁跳槽,不能安心投身教育科研,严重影响高校教学科研秩序。

  熊思东说,一名或数名高层次人才的流失,甚至一个团队的集体“出走”,将给高校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甚至造成整个学科的“塌方”,研究生培养将受到直接冲击,本科生教育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人才的无序流动,对国家而言是有害无益的“零和游戏”。

  为此,他提出规范高层次人才待遇标准,限制引才“价格”上限,加快人才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和人事仲裁机构建设,坚决制止校际间滥挖墙脚、人才不辞而别等无序现象,保护人才和高校双方的合法权益。高层次人才成长除了靠个人努力,与高校的培养密不可分,因此要建立前期培养补偿机制,转入人才的高校在支付薪金的同时,还需支付给转出高校人才转校费以弥补损失。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郁 芬

标签:人才;培养;高校;创新;科研;能力;熊思东;企业;机制;成就

责任编辑: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