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企业过好日子 政府就得过紧日子
智库专家看两会
经济转型一直是全国政协委员、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在全国两会上的关注焦点。今年,他重点关注的是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重大结构性失衡”。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词是“改革”。
刘志彪指出,这首先取决于政府对自身改革的决心和行动。近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教训一再证明,政府放松对企业和市场的管制,就能释放和激发民间的经济活力和动力。当前,值得引起高度警惕的是,公共投资和公共支出呈急速增加趋势,使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处于捉襟见肘的窘境。在经济运行态势面临“L”型的压力下,企业更加感到负担沉重。进一步放松对经济的管制与降低企业负担,是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和改革的基础性方向。
为此,首先要简化职能。减税先要精兵,精兵必须简政。一方面可以先从政府改革这一头做起,压缩应该放给市场调节、企业自主、民间自管的多余机构;另一方面,应该大力裁撤并那些吃公共财政饭的事业单位机构。让各种可面向市场的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与政府彻底脱钩,让其参与市场竞争。这方面的潜力最大。
其次,降低税费。要让企业过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降低税费有二层含义:一是把与精兵简政对应的、可能节流开源下来的财政收入,作为绝对地降低税费的选择空间;二是实施结构性减税,把政府部门多拿的部分,向企业和居民转移,这事实上是实施分配改革,目标是增加居民收入,从而刺激内需。
其三,放松管制。积极推进国有经济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与经营活动,为民间经济腾出发展天地。加强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考核,加强对投资绩效的考核,可以适当减少政府的投资冲动。同时,转换政府投资的使用方向,如用政府的资产来适当地降低社会保障缴费,就可以降低目前居高不下的社保缴费率,从而降低企业的负担。
其四,扩大内需。内需严重不足会抑制国家的自主技术创新,会使发展缺少新动能。改进国民收入分配将使农村和一部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增,使其增加的收入支持国内产业的扩张。
最后,培育新动能。建设创新驱动国家,必须基于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构建基于内需的、以我为主导新的全球价值链,把各种生产要素高水平地引进来,同时加大“走出去”的脚步。像中国这样有着巨大市场潜力的大国经济,不可能长期依靠出口获取发展动力,不可能仅选择进出口贸易来实施全球化战略,世界上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市场可以容纳中国这么巨大的生产能力。
刘志彪认为,未来,只有进行彻底的政府改革,大幅度地放松政府管制和大规模减税,才能真正实现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让老百姓分配到更多的财富,才能形成内需驱动型经济,从而在新的全球化条件下实现真正的内生型经济增长。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周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