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年 全国两会上的众多“江苏好声音”从蓝图成为现实
中国江苏网3月1日讯 2017年全国两会将于本周五在北京拉开帷幕,今年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十二届委员履职的最后一年。5年来,在苏全国人大代表、驻苏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关注民生热点,推动改革发展;5年来,全国两会上的“江苏好声音”一一成为现实,从设立“国家公祭日”,到推动“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多少政策的背后凝聚着代表委员们的智慧。
今明两天是代表委员赴京报到的日子,这5年代表委员都干了啥?来看扬子晚报记者对这些“江苏好声音”发声者的会前专访。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石小磊 仇惠栋 韩飞 张可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政协副主席邹建平——
推动“国家公祭日”从建议变现实
2014年2月25日,对于全国人大代表邹建平来说是永生难忘的一天。当天下午,作为“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建议者,邹建平受邀专程赴京,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这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
“当时所有人一致同意,没有人有任何疑虑。”回想起3年前的那一幕,邹建平至今记忆犹新,作为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邹建平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也身体力行推动了 “国家公祭日”成为现实。
“事实上,关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建议,并不是偶然形成的,之前已经酝酿多年。”邹建平介绍,从1994年开始,每年12月13日,江苏省暨南京市都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各界人士参加的悼念仪式。大家同时也意识到,南京大屠杀不是南京一城一地的事,而是中华民族的灾难。
早在2005年,原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就向全国政协提交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提案。7年后的2012年2月,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错误言论,引发轩然大波。次月,受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任馆长朱成山委托,邹建平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活动的建议。
这一次,中央有关部门的回复在当年年底就到了:“由江苏省委、省政府按程序提出将每年12月13日设为国家公祭日的申请”,国家公祭日上升为立法也正式开始进入法定程序。2014年春节前,邹建平接到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电话,告知他被邀请作为建议者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邹建平立刻将工作安排做了重新调整,为了这一天,江苏人等了若干年,怎能不亲眼去见证?在常委会现场,虽然自己没有发言,但他感受到满堂的支持:“这是可想而知的,谁会不支持这样的决定?”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
器官转运绿色通道,一年就办结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是知名的“网络大V”,不仅因为他高超的医术,也缘自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的担当。回顾5年来履职历程,最令陈静瑜感到振奋的,就是提出建立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建议,仅花一年多时间就得到了圆满解决。
2015年3月,陈静瑜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提交了民航开通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建议,“每一个捐赠的器官都十分珍贵,可能挽救一个生命,但器官移植的冷缺血时间有一定的时间性,尤其是心肺供体的冷缺血时间更短,而国内航班又经常晚点延误甚至取消,导致我们此前每一次运输肺源都战战兢兢,唯恐将时间浪费在路上。”
当年7月,陈静瑜便收到民航局的书面回复,对方表示支持。2016年5月6日,国家六部门联合发布《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至此国内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全面开启。“一年多办结一个涉及多部门职能的建议,这在全国都不多见。绿色通道的开通是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体现了国家关注民生为百姓服务的决心。”
大半年过去,绿色通道给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陈静瑜给记者提供了一系列足以振奋人心的数据:2016年,我国器官移植案例达到4080例,器官捐献量达到11296个,比上年增长近50%。每百万人口中,捐献器官比例已上升至2.98人,器官捐献总量上升至全球第二位。在他擅长的肺移植领域,2015年全国完成146例,2016年已上升到204例。“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建立后,肺源的利用率从5%增加到10%,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陈静瑜说:“问题圆满解决,这是我作为一位医疗卫生界人大代表履职中感到最为欣慰的事。”
今年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最后一年,陈静瑜坦言自己仍有遗憾,那就是去年提出的为脑死亡立法的建议并未得到落实,今年两会上,他将继续为此呼吁,从法律上给予脑死亡认可,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全国人大代表、泰兴邮政局江平路支局长何建忠——
“预防邮路”正从江苏走向全国
今年,是泰州市泰兴邮政局江平路支局长何建忠履职的第10个年头。每年的全国两会上,何建忠都是媒体“追逐”的“建议大户”,在担任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他已经提交了45份建议,今年又准备了11条建议。从百姓增收到农村问题到精准扶贫再到“预防邮路”建设,作为基层代表,他的每一份建议都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说到自己最满意的建议,何建忠毫不犹豫回答:“去年我提出的两个建议都在全国推广,让我觉得很欣慰。”何建忠说的两份建议,其中一份是关于电子商务平台和精准扶贫相结合的建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何建忠想到,现在基本全国每一个村都有村邮站,村邮站工作人员对村里情况和贫困户最为了解,如果能优先帮贫困户卖掉农产品,就能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这份经过仔细调研而完成的建议一提出,就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另一份让何建忠下足了工夫的建议,是将江苏“预防邮路”的经验推向全国,为了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与邮政通信服务有机融合,利用广大邮政投递人员走千家、进万户的工作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宣传,何建忠搜集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完善建议。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9月16日,“预防邮路”正式从江苏走向全国。今年2月下旬,全国“预防邮路”工作推进会议在泰州召开,何建忠和他的“职务犯罪预防邮路”建设经验已在全国形成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
多年呼吁,戏剧传承“转危为安”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当下名角名家辈出,更是吸引了大批年轻戏迷,但曾几何时,昆曲一度面临无以为继的窘境。
作为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感触最深的,就是关于传统戏剧传承的建议,大多得到各级政府的迅速落实。
王芳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从她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一年开始,就先后提出了“解决传统戏曲艺术传承招生难的问题”等多个保护传统戏剧的建议。
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王芳又为苏州的地方剧种“苏剧”发声呼吁。
“当年昆曲的一批老艺人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大多都以表演苏剧为生,苏剧对昆曲的传承功不可没。”王芳介绍说,苏剧艺术价值很高,被称为“滩簧之祖”,2006年就成为国家级非遗。昆曲逐渐复兴的同时,苏剧渐渐黯淡下来,“机构上变成了一个类似‘剧团筹备处’的机构,依附在别的单位,导致苏剧艺术一度名存实亡。所以我在会上提出,尽快成立独立的苏剧团。”
很快王芳的呼吁得到落实,2016年苏州成立了苏剧保护传习中心,迈出了苏剧复兴坚实的第一步。
“从2006年《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出台,到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等,都看出各级政府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并切实拿出一系列政策及条例。”王芳说,“传统戏剧在传承遇到困境的时候,能够绝境逢生,并在现在逐步兴盛起来。从大环境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和政府职能部门迅速落实人大代表建议并拿出切实有效的举措,是密不可分的。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
楼市调控等提案转为现实政策
“每年我都会写五六份提案和大会发言,结合我自己的研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提出对策性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说,回顾这五年间,许多提案中的建议被政府部门吸纳,成为了正在执行的政策。
实体经济之难和“虚实之争”,如今成为了全社会热议的话题。早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刘志彪委员就在为此发声,他提交了《关于扭转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严重失衡的提案》。
“这些年来,政府部门对于政协委员的提案,对于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越来越重视。”刘志彪告诉扬子晚报记者,2015年他提交了《关于统一“场外交易”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的提案》,证监会还专门为这个提案做了五页纸的详细答复,又专门为这份提案开了视频会,证监会副主席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听取刘志彪委员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充分的探讨。“总的来说,这个提案是比较成功的,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让刘志彪委员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提案中的许多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纳成为了正在执行的政策。比如,早在2013年他就提出要“防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关意见建议引起高度重视,获3位中央领导批示,其建议己转为中央调节地方政府债务的政策。2015年全国两会,他提交了《关于推动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提案》,被国家工信部列为重点提案,随后出台的系列政策吸纳了其中的不少建议。
“去年给国务院写的关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建议,获得了政治局常委的批示,这也成为了去年10月份国家层面宏观调整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刘志彪看来,政协委员不仅是一个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参政议政不能光有热情,还需要厚实的学术基础、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家国情怀。他告诉记者,这些年花了很多时间做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方面的咨询,自己的提案也是聚焦经济建设领域。这些提案引起较大反响,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体现了国家对于政协委员意见、专家声音、智库建设的重视。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
推动“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
“过去我们的医疗一直重治疗,轻预防,我们的医改工作一直盯着‘看病’和‘医院’,我认为医改的点其实在‘健康’上,如何让大家少生病是未来我们要重点做的事情。” 连任3届政协委员,让王旭东下功夫最多,最满意的提案,是去年由他参与执笔起草,几十个医卫届大咖委员联合提交的一份关于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建议的提案,成为去年两会最受关注的热点,并得到国家卫计委、食品药品管理局、民政部等许多部门的重视。更让王旭东欣慰的是,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大会上,这份提案中几乎所有建议都在会议中得到肯定,每条建议都有了具体的方案,还得到了长达12页纸的详细回复。王旭东认为,“健康中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意义非凡,既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也凸显了对保护国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坚定的政治决心。“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参与的提案不仅获得了高度重视,还真正影响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充分发挥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职能,我觉得很振奋。”
说起自己每年的参会感受,王旭东告诉记者:“每年到北京,都能听到好的消息,总能看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进步,每次都让我感到振奋和难忘。今年是我作为本届政协委员履职的最后一年,很珍惜,今年早早就开始准备提案,希望继续推动医疗领域的一些具体问题得到改善。”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
《桂香街》采风体验获民政部回应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的笔触贴近大地,聚焦市井百姓的底层生活。作为政协委员她也有同样的关注视角。“每年我都会写1到2份提案,关注的都是民生小事。”范小青所说的“小事”,其实一点都不细碎,关切着每个群体的切身利益。如今已经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范小青的切身体会是,政府越来越关注民生,每次提交提案后国家相关部委都会来电沟通、交流情况和答复办理结果。
去年,范小青推出了自己的新作——长篇小说《桂香街》,就是以繁杂琐碎的居委会工作为主线,展现了发生在桂香街居民生活中的一系列鲜活的市井故事。为小说创作收集素材、体验生活的经历,也是她作为政协委员了解社情民意、调研问题的过程。在完成长篇小说之前,她先完成了一份提案,于去年年初的两会上提交,并很快得到民政部回应。
范小青委员在提案中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幅度调整居委会人员结构,鼓励有条件、够条件的中青年人进入居委会工作,彻底解决社区居委会人员构成老龄化问题;革新体制机制,鼓励毕业生进入居委会工作,提高其身份和待遇;提高和更新居委会干部的知识结构;调整和加大居委会工作经费投入,确保及时到位;更要从舆论上引导全社会对居委会工作的正确认知。
新一年的两会即将召开,她手头的提案早已开始谋划。如今假借素质教育之名,“三好生”评比、小升初竞争往往需要各类证书。应运而生的各类培训班热、课外辅导热,让孩子苦不堪言,家长也疲于奔命。这一现象让她深感忧虑。她希望,主管部门应该对这一现象引起高度重视,不要让素质教育成为一种额外的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全国十大能工巧匠徐安碧——
“工美大师满街跑”的乱象被遏制
中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大国,工美、陶瓷等各方面都有一批领军人物,但由于市场庞大、监管缺失,近年来“国家级大师”等称号的评选比较混乱,一度出现了“大师满街跑”的情况,称号的评选也成为各方牟利的工具,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戕害严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全国十大能工巧匠徐安碧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回顾过去5年的履职历程,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他所提出的“规范工艺美术行业、陶瓷行业大师评选”,得到了职能部门的迅速落实。
工艺美术和陶瓷,属于高度专业的艺术范畴。“我当时指出,一些国字头行业组织的某些下属机构,包括所谓培训中心、古玩分会等,也在评选、授予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内、陶艺行业内的大师荣誉称号,‘门槛’就是交作品、交钱,而不是严格制订评选条件,规范透明评选程序。一些在地方政府技术职称评审中,连助理工艺师都难以评上的从业人员,忽然也成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认为,应该认真查处那些以收钱、收作品为目的的评审机构,堵住这些乱授‘大师’荣誉称号的源头,以保护真正意义上的大师们的权益,确保工艺美术、陶瓷行业的健康发展。”
令徐安碧欣喜的是,两会上的“呼声”,很快有了“回响”。“这两年一些工美行业‘国字头大师’的评比愈发专业,并走向正轨。职能部门也加大了监管,经常对违规评选进行调查和通报。”徐安碧介绍说。
徐安碧是一名“老两会”了,他认为,代表、委员的呼声能得到落实,体现了自己参政、议政能够见效,这是他15年全国两会历程最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