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首届“江苏省专利发明人奖”昨颁奖 专利发明彰显“点金”魔力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吴红梅   2017-02-25 07:03:00

  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2月24日,首届“江苏省专利发明人奖”在南京颁发,10名来自企业和高校科研一线的技术专家喜捧奖牌。他们的专利发明均已从“纸”变为“钱”,在激光全息技术、水污染物控制、中药创新、膜材料应用等领域“点石成金”,为百姓带来更加便利的生活。

  远望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立体画,近观却只是一张薄薄的纸片。“立体画”到哪里去了?“这是我们最新研制的无油墨纳米彩色立体印刷技术,仿照的是蝴蝶翅膀的纳米结构。”苏州苏大维格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林森介绍说,第二代身份证、新一代驾驶证,里面“隐藏”着大量苏大维格的高新技术,微纳视读材料技术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

  目前,在苏南的图像行业中,苏大维格是“领头雁”,已成为我国专业化的顶级光学防伪技术产品、新型激光印刷技术、数码激光图像制版系统与技术的开发和生产基地,其激光全息图像技术已经进入国际市场。陈林森带领团队研发的若干专利技术产品,近5年累计销售额达33亿元。“公安部推行的第二代身份证,其中的物理画面由我设计,采用的就是我自己研制的定向光变色膜防伪技术。”陈林森说。

  在不少地方,工业废水肆意污染河流,破坏环境,如何才能让碧水长流?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李爱民团队的研究项目“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毒性减排关键技术及装备”,围绕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毒性减排的难题,自主研发出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资源化、高效转化及高效净化技术,正逐步发挥巨大效能。“我们这项技术,已在多个省份建立89项废水处理示范工程,近3年处理废水约1.94亿吨,削减COD约37.4万吨。”李爱民自豪地说。

  为了保障饮用水安全,李爱民主动请缨成立南大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他致力于毒害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研究,经多年努力,作为主要专利发明人获得有效国内专利59项,专利产品近5年累计销售额57亿元,为淮河流域及江苏沿海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及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在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药生产智能工厂内,生产线上看不到一个操作工人,更听不到机器轰鸣的声音。“以往中药生产靠经验,现在则靠标准化、智能化。”康缘药业董事长萧伟说。

  中药注射剂是中药现代化花冠上的明珠。萧伟在中药新药创制、质量控制、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突出科学成就,作为主要专利发明人获得有效国内专利101项,专利产品近5年累计销售额达104亿元。

  “具备良好前景的中药注射剂必须是创新型产品,中药注射剂的生产从工艺、技术到药品安全监管意识等方面,都必须有全面可控的安全保障。”萧伟表示,他将进一步推进中药行业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逐步达到国际药品制造先进水平。

  我国一方面产生大量农业废弃物没有充分利用而随地弃置、污染环境,另一方面需要大量有机肥和生物肥来提高土壤肥力和防控土传病害。南京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沈其荣教授带领团队研制的“全元生物有机肥”,就是将农业废弃物制造成高效功能型有机肥,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区系,实现作物高产和防控土传病害的目标。这种特殊肥料的问世,填补了国内外有机无机生物复合肥制造技术的空白。

  长期从事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和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研究的沈其荣,作为主要专利发明人获得有效国内专利66项,专利产品近5年累计销售额3.6亿元,其主要专利“功能性生物肥二次固体逐级发酵工艺”引领中国生物肥产业发展。“这项工作可将我国每年产生的大量农业废弃物,转化成高附加值的高效有机肥料,既解决农业废弃物随地弃置污染环境的问题,更能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与品质,保证我国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沈其荣说。

  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邢卫红是此次获奖的两名女性专家之一,她的专利“一种膜过滤精制盐水的方法”、“一种膜法盐水精制工艺的膜污染清洗方法”,将膜技术用于氯碱工业盐水精制,应用规模已达1000万吨/年,被认为是盐水精制的一次技术革命。

  膜技术是当代新型高效分离技术,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水资源、环境等领域重大问题的一种技术手段。20多年来一直从事膜材料与膜过程基础研究和工程化的邢卫红,作为主要专利发明人获得有效国内专利70项,专利产品近5年累计销售额10.8亿元。“我们团队研发的陶瓷膜工业化制备及装备成套化关键专利技术,在制药、食品、钢铁、环保等领域推广应用近千项,还建成了全球首套膜法制浆废水零排放工程。”邢卫红介绍说。

  此次喜获表彰的还有中国矿业大学科研院院长朱真才、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陈卫、苏州大学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梁国正、南京工业大学食品轻工学院院长徐虹、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管瑞良等,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耕耘不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用智慧和汗水为百姓谱写“幸福曲”。 本报记者 吴红梅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