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营造一流生态 让人才“如鱼得水”
2017-02-24 06:5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2月24日讯 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发展环境的竞争。《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从加大投入、搭建平台、解除后顾之忧等多方面入手,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让人才在江苏干事创业“如鱼得水”。

  多元投入

  为人才优先发展“下本钱”

  聚力创新,关键在人。多年来,江苏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各级财政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人才发展指标也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内容,一定程度上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意见》继续保持“大投入”,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建立稳定增长机制,足额安排人才专项资金”,并力求将资金更加精准地用到“人”的身上。比如要求产业类引导资金等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政府投资基金优先支持人才项目”。省财政今后3年支持“一中心、一基地”建设的1000亿元省级各类资金和基金,用于人才发展的实际支出不低于30%。《意见》还提出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对绩效显著的人才项目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人才资金使用效益。

  舍得“下本钱”,更注重“巧用钱”,以政府投入为杠杆,撬动企业、社会资本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意见》提出积极发展人才金融,推出“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等金融产品,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的信贷支持,省签约金融机构对设区市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提供最高1500万元的信用贷款。此外,还鼓励各地设立人才创新创业风险补偿资金池,落实有关税收支持和风险分担政策,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人才企业挂牌上市。

  省财政厅副厅长宋义武说,“加大财政投入,是人才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将根据《意见》精神,全力以赴贯彻落实,同时探索建立人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提高人才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让资金更好地发挥作用。”

  搭建平台

  让“英雄”有用武之地

  优秀人才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事业平台。

  省委党建办副主任朱劲松介绍,《意见》充分考虑江苏产业特色,策应“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围绕南京软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苏州纳米材料、无锡物联网、常州石墨烯、泰州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重点部署相关产业人才集聚,推动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结合我省产业发展规划,分别编制重点行业领域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实施“一行业领域一人才工程”,促进各类人才协同发展,形成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的生动局面。

  在平台载体方面,支持“招院引所”,鼓励开发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引才育才,共享科研设备设施。人才可以同时落户高校等事业单位和园区,实现“教在高校,创在园区”,创新创业两不误。

  《意见》鼓励科研人员把事业的舞台放到国际上,要求扩大人才国际交流便利,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高校、科研院所中教学科研人员、担任领导职务的专家学者,出国(境)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访问、出席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以及执行国际学术组织履职任务等,实行计划报备、区别管理。

  “江苏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多年来推出的‘双创计划’‘人才高峰’等创业工程,为来苏创新创业的各路人才发挥作用、实现价值提供了良好的事业平台。《意见》很接地气,把人才的引进和使用紧扣产业发展,相信一定能吸引相关产业的优秀人才来到江苏,实现‘产才互动’,带动产业迈上国际水平,加快‘两聚一高’的实现。”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董连翔说。

  宽容失败

  让人才发展后顾无忧

  培养人才、鼓励创新,既需要经济保障的硬环境,也需要良好政策的软环境,更离不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意见》要求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人才工作,完善人才工作法规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人才维权快速援助机制,切实维护各类人才和用人主体的合法权益。

  《意见》提出,将研究制定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决策中的容错免责政策,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人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通过协议定价或市场方式确定价格的,单位领导在勤勉尽职、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免除其在科技成果定价中因科技成果转化后续价值变化产生的决策责任。对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经费资助或风险投资,符合规定条件、标准和程序,但资助项目未达到预期发展效果,相关领导干部在勤勉尽职、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也可免除其决策责任。”

  《意见》对人才的住房、教育、医疗等生活需求也作了创新探索,努力让人才“后顾无忧”。比如鼓励通过建设人才周转公寓、购买或租赁商品住房向人才出租、发放购房租房补贴等形式,多渠道解决人才阶段性居住需求。入选中央、省级重点人才计划的,享受所在城市高层次人才购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同城待遇。建立人才健康档案和补充医疗保险,优先为高层次人才配备家庭医生,适当提高诊疗待遇。

  “优秀人才需要良好的发展氛围,而不仅仅是丰厚的待遇。人才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找到一块适合自己成长进步的土壤,能够充分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缪昌文说,江苏在短时间内连续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推出新政,利好叠加,必将为人才的成长打造出一流的环境。 本报记者 郁 芬

标签:人才;发展;创新;产业;意见;资金;创业;支持;国际;投入
责编:孟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