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人才问题关乎江苏未来发展!看李强开出哪些“锦囊妙计”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林元沁   2017-02-21 20:23:00

  中国江苏网2月21日讯 2月20日,江苏省委印发《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其中的26条人才新政引发诸多关注和热议。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也是各省市之间的一场“暗战”,在这场决定着发展竞争力的“赛场”上,江苏为“人才引擎”增添了哪些动力?未来该如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苏军?交汇点记者注意到,自履新江苏省委书记以来,李强一直对人才问题颇为重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人才大省的主政者都有哪些“锦囊妙计”。

  多次提及人才工作 李强为江苏开出哪些“锦囊妙计”

  “无锡制造业发达,产业基础雄厚。要抓住人才这个创新驱动的核心资源,进一步加大优秀人才的集聚力度,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2016年7月5日,李强履新江苏不满一周即赴无锡调研,首次提到了人才工作。此后,人才工作也成了李强在江苏各地调研清单上的重点。

  在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人才”一词出现21次,位于高频词榜第4位。记者在梳理中发现,“人才”与位列高频词榜第1位的“创新”一词关系颇为密切。

  党代会上,李强特别指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各方面人才要施展创新才能。在此后的公开讲话中,他也曾多次提出,希望人才做好创业创新的“领跑者”。

  “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好主导作用,企业家要有战略眼光,加大力度吸引人才。”李强在调研全省科技创新大会部署落实情况时曾为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明确提出“人才”这一关键词。

  此外,城市该如何做好人才工作也是李强关注的重中之重。在刚闭幕不久的省两会上,李强在南通团审议时特别提出,在新一轮发展中,南通要重点在制造业、城市和人才同时发力。

  “要针对‘高考出去一火车,毕业回来一卡车’的现象,瞄准南通遍布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才资源,想办法把大学生喊回家,把在外能人请回来,加大对外地优秀人才的招引力度。”

  李强开出的这剂“药方”,也给江苏其他城市的人才建设工作提供了思路。

  扩大人才朋友圈 李强为何将目光投向这个群体?

  据公开资料显示,江苏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1076万人,在苏“两院”院士96人,江苏籍院士近300人,近190万名在校大学生,74万研发人才,还有大批工作在产业一线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江苏创新发展的优势可见一斑。

  “江苏人才总量不少,但高端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还不多,要放眼全球、海纳百川,不拘一格、不惜重金地引聚人才。”在去年召开的江苏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李强直言江苏人才结构的“弱点”,并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交汇点记者梳理发现,李强不止一次地将眼光投向海外人才群体。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李强表示,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要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更提到要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到江苏创新创业,进一步形成人才促发展、发展兴人才的生动局面。

  “江苏分布在海内外的各类人才众多,遍布全球。与外省相比,除了苏籍企业家,文化、教育、科技、金融等领域的知名人士也很多。“在近日召开的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李强再次提出了吸引海外人才的重要性,并表示要把这些海外人才都添加到“江苏人”这个朋友圈。

  据了解,江苏有关部门已经梳理出7000个名人,其中重点人物300多名,既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的负责人,还有全球知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金融家。未来或有一系列重大活动,把各行业 、各领域、有影响力的江苏籍人士请回来,共同为江苏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打造江苏人才“群英会” 他们被寄予重望

  “江苏科教优势明显,这是我省推进科技创新的最大资源。要把这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研院所和科技工作者的发明创造要主动对接企业和市场需求...”针对江苏高校云集的人才优势,李强多次提出要充分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优势。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我认为想要培养出更多杰出人才、创新型人才。好奇心、想象力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江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袁寿其曾在采访中向交汇点记者表示,为社会输送人才高校当担此重任,但除了培养人才专业能力,还应当培养其敬业精神以及品德修养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更加合格的人才。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母小勇则认为,要想培养出一名杰出的人才,除了创新精神之外,大学生能否拥有创业能力也备受关注。对于校园里创新创业的热潮,他表示:“我在2014年就提出了,要在大学使用弹性学制,有的学生如果要创业,但他规定的学年又不够,我认为大学应该将学年延长,允许学生中间休学,去体验创业。”

  交汇点记者注意到,除了发挥本土高校的人才优势,江苏还注重引进外省、市的高校毕业生人才。2016年底,由江苏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牵头组织的2016年专项引才活动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掀起“引才旋风”。

  此外,政府对人才工作的支持也不可或缺。在省两会落幕翌日,江苏便召开了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为全省各类人才加油鼓劲。李强在会上强调,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人才工作部门,要当好人才发展的“后勤部”,用心用情服务好各类人才,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

  提升人才竞争力 江苏各地该如何出招?

  记者在梳理中发现,江苏各城市资源禀赋和发展速度不尽相同,对人才的需求和吸引能力也有着不同的考量,但都拿出了颇有诚意的人才方案。

  作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苏州的人才实力也走在全省前列。继去年推出“人才新政”40条引起广泛关注后,近日《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实施细则》正式公布实施。在新一轮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每年认定资助一批,五年内资助10000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该计划覆盖各县级市、区。

  作为长三角唯一的特大城市、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江苏省省会城市,南京人才发展如何在全国全省战略布局中体现自身应有的格局和地位?

  记者从南京出台的“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中看到,按照规划目标,到“十三五”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将达311万人,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比例达13%,全市引进海内外顶尖专家数、入选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人才数将持续位居全国全省“第一方阵”。

  此外,针对“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新兴产业,南京还将着力打造主导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的人才队伍。

  “我认为不管哪个地方,首先人才引进结构要跟经济发展结构相呼应,每个地方有差异,在引进人才的侧重点应该不一样。新一轮发展中,江苏各地区应当认真梳理分析各自的主导行业和产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行业供求结构,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引进人才。”

  江苏省社科院区域与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王树华还提出,各地应该积极承担起培养本土人才的重担,“虽然海外人才一直在提,但我认为吸引和培养海外人才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本土人才的培育。”

  王树华向交汇点记者表示,海外人才植根特点不突出,相比较下,本土人才能更长久服务本地经济发展。“实际上眼下国内很多行业领军人物中很多都是本土人才,我们应当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促进本土人才和企业的成长。”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林元沁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