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种幸福树, “两聚一高”建设新常州
常州,毗陵古驿,兴吴之地。
这里,春秋涤荡三千载,传承季子诚信家风;
这里,运河悠悠源流长,孕育江南文化古城;
这里,苏南模式发祥地,奠基现代工业明星。
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向着太阳,向着苍翠,不断地伸展、攀登、绽放。
时光把发展的故事镌刻进树的年轮里,发展的果实在阳光里熠熠生辉。
如果说,城市如同一棵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幸福树,在“两聚一高”的新征程中更多汲取创新的养分,拔节生长,众树成林,市民百姓将分享这棵“小康幸福树”结出的富民硕果。
主干: 重大产业项目 引领拔节生长
一棵挺拔的大树,需要根、主干、枝、叶都要健康,还要生存土壤、阳光雨露等适宜的生态要素才能繁衍进化、生生不息。常州市委、市政府善思善谋,深耕笃行,全面实施“三位一体”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倾力打造“工业明星城市”升级版。通过“建链、补链、强链”,积极构建新兴产业十大产业链;通过加大技改投入、培育规模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实施传统优势产业“双百”行动计划;通过集聚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加大创新投入,精心培育“十百千”创新型企业。
重大项目为王,咬定青山不放松。东风、北汽、黄海等著名车企,云集常州,布局全国,实现了这座城市期盼以久的整车梦,引领常州疾驰工业4.0时代。常州连续开展重大项目主题年活动,共引进100亿元或10亿美元以上项目9个,50亿元或5亿美元以上项目18个,其中东风、北汽、众泰等整车项目和中航锂电池等关键配套项目加速形成汽车全产业链,百度大数据产业园、中兴能源云计算、北京通航、同方威视等特色项目促进了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东风汽车AX5、北汽通航P-750飞机、天域航空无人机等一批项目实现整机整车下线。
产业主干拔节向上,擦亮“智造名城”底色。获批共建“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入选省大中型制造装备升级项目数居全省第一。2016年,十大产业链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4.3%,汽车及零部件、碳材料、通用航空等产业链实现重大突破,重工业比重由2011年的81.5%降至2016年的76.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4.5%,涌现出200多家国内外行业“隐形冠军”,营业收入超百亿工业企业(集团)达15家,省级特色产业集群达9个。十大产业链产值达4213亿元,增长9.5%。
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数字看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2016年达5773.9亿元,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85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稳居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前30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1年的350.9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80.3亿元,年均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跨入万亿级城市行列,2016年达1.23万亿元,年均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
制造业、服务业双轮驱动。金融、电子商务、旅游、科技服务业异军突起,电商服务业业务收入增长超过40%。旅游业持续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6004.2万人次、833.6亿元。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50.9%。国家智慧旅游公共平台等一批互联网平台相继打造,东方盐湖城位列全省十大新景点第一名,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依靠“无中生有”、跨界融合的产业智慧,常州旅游经济总量在全省稳居第四位。
果实:民生实事让幸福果实触手可及
民生民本大于天,一枝一叶总关情。常州努力培育富民经济,大力发展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通过就业增收、创业致富、精准扶贫等多途径增加居民收入,让市民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服务、更周到的养老服务、更安全的食品药品、更普惠的文体服务、更宜人的居住环境,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持续打造以“三优三安两提升”为重点的民生品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超过75%。
鼓起钱袋子。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6058元和23780元,是2011年的1.57倍和1.64倍。积极推进就业创业,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成为全国创业先进市。
保障“一张网”。三大保险覆盖面稳定在98%以上,在全省率先建立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应保尽保。茅山老区帮扶工作深入开展,老区面貌持续改善。社会事业优质发展。教育现代化扎实推进,五年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40所,所有辖市、区均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基础教育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在常高校稳步发展,科教城获批国家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卫生计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和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公立医院全面实施医药价格综合改革。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城乡全覆盖,医养融合向纵深发展,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8张。
文化更繁盛。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精神的家园。“开吴之地、名士之城”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精品城市有颜值有气质,以文化人,有根有魂。文明城市建设持续领先,“道德讲堂”全国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文化100”等惠民活动深入开展。以 “道德讲堂”建设形成感悟-认知-实践的道德生态,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典型。中国大运河(常州城区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广场等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平安筑基石。平安常州、法治常州建设深入开展,连续实施两轮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三年规划,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社区自治水平稳步提高,减负增效成效明显,全市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水平位列全省前茅,“政社互动”覆盖所有镇、街道。每年办好10件民生实事,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市民的认可和好评。
土壤:创新沃土镌刻发展年轮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聚力创新,大势使然。创新是牛鼻子,更是发展的养分与土壤。“创新树”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土壤。盘点常州的创新家底,颇为厚实:入选福布斯中国创新力量最强城市前10位,科教城连续位列中国最佳创业园区前列,武进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获批准筹建省级高新区,常州科技街启动建设,“一核两区多园”的区域创新格局基本形成。
让创新成为“叶绿素”,“叶”的繁茂程度反映了“树”的生命力。加快集聚优质创新资源,众树成林。十年磨一剑,众志成一城,连续10年求贤若渴“走出去”,进西南、走西北、闯关东、溯长江,一条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常州之路意气风发,科技长征的铿锵足迹传递出常州力量。连续10年举办“5·18”展洽会,展示成果4万余项,促成10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落户常州。入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公共研发机构数量全省第一,引进落户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达1076名,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居全省第一。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231家,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69%,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25%、30%。武进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常州科教城获准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戚研所捧回我国工业最高荣誉“中国工业大奖”,中简科技成为我国高性能碳纤维产业的领军企业。
实体是根,金融创新是血液。常州成功设立注册资本均为百亿元的中德产业发展基金、中以创新发展基金,金融商务区建设顺利推进。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新增协议外资超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3个,中以常州创新园共建计划正式发布,苏澳合作园区落地我市,中德创新园入选“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示范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获批设立“海峡两岸(常州)健康产业合作区”。
生态: 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在江苏未来发展中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苏东坡在常州留下的“半壕春水一城花”咏叹,如今在“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的旋律之中回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尽早实现生态环境根本性好转,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生态获得感。改善全市生态质量,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连续4年在全省考核中名列前茅,丁塘河湿地公园、高铁生态公园、新龙生态林一期等一批生态项目建成开放,天目湖国家森林公园正式授牌,溧阳长荡湖湿地公园和天目湖湿地公园获准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森林城市和生态绿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让老百姓看得见满目青翠、一脉清流,打造可以深呼吸的地方。 2016年市区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10.49%左右,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0.5%,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太湖流域重点考核断面达标率达60%,达到国家、省考核标准要求。
城市发展“精明增长”,城市建设由“筑形态”向“优品质”转变,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市、中国人居环境综合奖、国际花园城市金奖,诸项荣誉实至名归,打造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生态格局。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基本实现主次干道“路畅、街美、景优”,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拓展至所有乡镇,成为首批“江苏省优秀管理城市”。全市村庄环境整治达标工程全面完成,建成8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
生态绿城你我共享,重点实施生态源保护、郊野公园、城镇公园绿地、生态廊道和生态绿道六大类202个项目,实现增核1.4万亩、扩绿4000亩、连网200公里以上,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5.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1%,人均公园绿地达14.5平方米 “一山傍城、两湖入城、运河穿城”,生态绿城,各美其美。
阳光雨露:“店小二”服务如沐春风
从开局之年到关键之年再到夯基垒台、立梁架柱的重要一年,从经济生态领域、社会治理领域到政治领域改革全面推开,从承担30多项省级以上重大试点试验到自主推出400多项改革举措……改革,为龙城常州注入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作为全省唯一的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常州立足为全省全国先行探路、积累经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城市有机更新,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产城人深度融合,到2020年,推出一批可展示可检验的样板区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打造国内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树的生长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滋润,其阳光雨露就是制度环境、政策支持、配套条件等外部因素。政府要当好“店小二”,围绕企业需求提供精准化、具体化服务,让制度环境一年更比一年优,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为群众增利。常州按照“5416”基本框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81项,取消所有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45.8%。整合设立市级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进全市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建立全市不动产统一登记交易制度。
服务效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重大项目的推进,乃至发展速度。一个窗口评估、一辆车子踏勘、一个中心审图,一次上门全验收。“常州政企通”等网络平台开通运行。从坐等审批到上门服务,切实降低了企业成本,为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环境。常州“五联合一简化”联审联办做法,得到国务院主要领导充分肯定。
蔡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