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年初一开放

来源:南京晨报   作者:端木   2017-01-25 07:35:00

  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教育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而南京的江南贡院则在全国科举考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历史最久、贡院规模最大,而且走出的人才最多、遗址保存得也最好。大年初一上午9点,历时近5年时间建设而成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将开门迎客,春节期间,游客们可前往参观。

  博物馆建在地下,分为五个展厅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夫子庙东牌坊附近的科举博物馆,原先的施工围挡早已拆除,市民在贡院的牌坊下,隔着护栏可以看见一方砚形水池,水池对面矗立的是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三层木质建筑明远楼。“砚池”的下方有用竹简墙围起来的建筑,这便是科举博物馆了。一般的博物馆都是建在地面上的,为何科举博物馆要建在地下呢?“一来是要打通江南贡院南北主轴线,显现江南贡院历史格局,二来是凸显出明远楼,历史上的明远楼是当时的最高建筑”,秦淮区副区长戴新说,科举博物馆建在地下,这本身就是一大特色。

  穿过贡院牌坊,下到负一楼,记者进入了科举博物馆,穿梭于自隋创立、唐完备、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灭亡的科举历史之中,或实物呈现,或虚拟演绎,在恍惚间跨越科举千年,参观过程犹如探宝。科博馆依托地面遗址,规划了主馆内五个展厅,分别是“为国求贤厅”“鱼龙变化厅”“金榜题名厅”“金陵佳话厅”“源远流长厅”,分别介绍科举制度发展历程、古代学子考试历程、金榜题名的社会影响、江南贡院与南京城市文化关系、科举文化对近现代考试以及东亚和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影响。五个展厅与馆体北侧的明远楼、号舍、贡院碑刻和南侧的魁星亭、东西官廨等互为补充。

  征集到10000余件文物

  秦淮区文化局局长赵久明称经过三年来的征集,不仅征集到了10000余件文物,而且还淘到了不少宝贝,而目前博物馆里面即将与游客见面的文物,则是从中精选出来的700件。

  赵久明所说的宝贝有哪些呢?第一件便是“落卷”,意思是落选之卷,考得不好的试卷,考官会在上面写上“落卷”二字,因为算不上什么光彩的事情,鲜有人保留这个没考中的落卷的。不过为防错失人才,主考官会在落卷中再行搜阅,如有佳卷,照样取中,即为“搜落卷”。还有一件是“客籍试卷”,为当年广州、福建等地人移居江西,参加了江西地区科举的试卷,相对于土籍居民而言,体现了清代政府对科举制度中出现的客籍占用江西学额,为录取乡试名额的特定地区颁布的体恤政策,也是反冒籍制度中的一项有力措施见证。与客籍在考卷上出现的还有军籍、卫籍、灶籍、商籍等。这类卷子本就很少,所以能征集到也是万分幸运。还有一种试卷叫“博学鸿词”,此为刘纶于乾隆元年(1736)参加博学鸿词科殿试第一名的试卷,这是皇帝专门为不愿参加科举考试的能人异士出的试卷。

  清水瓦、竹简墙,讲述千年科举历史

  除了馆内展示的一些珍贵的文物之外,科举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材料的选用都是别具一格的。秦淮区副区长戴新介绍,新建成的科举博物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一个历史宝匣,上部为一个砚形水池。当参观者穿过贡院牌坊,与明远楼相对,博物馆如同一面古镜(古称“鉴”),将明远楼的倒影收入其中,让人联想到“以史为鉴”的古语。砚池的面积为1300平方米,而中国科举历史,始于公元605年,到1905年废止,刚好是1300年,另外游客从负一楼绕行楼梯到负四楼,距离为130米,“一米10年,也寓意着中国1300年的科举历史”,戴新说。

  而科举博物馆里还有一面高达18米的清水小瓦墙,因为清水小瓦易碎,能把它整整齐齐地叠加起来是十分不容易的,一个工人一天最多也就只能做2平方米的挖墙,所以做这面墙下了很大的功夫。“叠在一起的清水小瓦外形既像鱼鳞,也像龙鳞,寓意鲤鱼跃龙门,也是对考生的美好祝愿”,戴新还介绍,“砚池”的下方则是竹简外墙,采用的是江南地区最普通的竹子作为材料,竹子在古代有君子的美誉,而且是有气节的,深受文人的喜爱,做成这样的竹简墙,书卷气、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在当天举行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人士介绍,科博馆包括博物馆主体、江南贡院南苑以及明远楼遗址区三个区域,门票价格为40元。大年初一(1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拟定每天上午9:00开馆,晚间9:00闭馆。通讯员 孙乐 记者 端木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