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上的江苏,向来有着“开放”基因。努力为绘好共建“一带一路”工笔画增添江苏色彩,十年来,江苏相关领域的各级人大代表立足本职岗位,抢抓机遇、苦干实干、攻坚克难,以实际行动推动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绿色与创新一直是关键词。就在今年9月,江苏东方盛虹股份有限公司与沙特阿美全资子公司阿美亚洲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并签署框架协议。全国人大代表,盛虹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缪汉根介绍,此次合作将为东方盛虹引入沙特阿美在炼油、石化等领域的先进技术提供了机会,有利于促进双方先进技术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如今,盛虹的‘根’在苏州,但是‘枝叶’已经散布全球。”缪汉根告诉记者,过去这些年,盛虹厚植绿色技术创新优势,如今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业务往来,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比如,在和冰岛碳循环国际公司的合作中,东方盛虹建设了一条从二氧化碳捕集、到制成绿色甲醇、再到生产新能源材料的负碳产业链。这套装置可间接减排二氧化碳55万吨/年,相当于种植3.7万公顷森林。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缪汉根认为接下来科技创新可以打开更加广阔的合作的空间。“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精耕细作,生产世界一流的产品,建设世界一流的企业,提升参与‘一带一路’的能力,为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贡献力量。”缪汉根说,当前东方盛虹正在加快推进百万吨丙烯腈、百万吨EVA、百万吨可降解材料和“减油增化”、储能电池超级工厂等一批重大项目,致力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中发挥领头羊和主力军作用。
2000多年前,古代中国用丝绸贸易打通连接亚欧、横贯东西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根丝延续千年,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越来越多中国纺织企业走出国门。
在埃塞俄比亚,从染色到纺纱、织布再到将羊毛成品面料生产成服装,江苏阳光集团投资建成的纺织厂里,一台台机器正在高速运转。2016年,江苏阳光集团与埃塞俄比亚正式签署投资协议,并在当地建厂。如今阳光集团建设的纺织产业厂已建成完整的产业链。“工厂一年生产布料200万米,30万套服装,现在订单已经排到明年4月。”无锡市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洪明说。
10年来,“一带一路”合作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一批批中国企业参与的“小而美”项目惠及当地民生。经过8年建设,江苏阳光集团和埃塞俄比亚的合作早已不仅停留在生产,而更多在于技术传递。王洪明介绍,埃塞俄比亚的工厂现有当地员工1600余名。其中,一线生产员工收入每年水平增长10%,技术、管理骨干的收入每年增长的幅度更大。而早在纺织厂投产之前,江苏阳光集团就已招聘145名埃塞大学生,分3批到国内总部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培训。投产后,总部共有119名中方技术、管理骨干到埃塞工厂,采用现场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埃塞俄比亚技术、管理队伍。“目前,中方人员已经按计划逐渐撤回,本地的技术、管理团队将承担企业运作。”
“一带一路”作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法治保障不可或缺、举足轻重。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常州市钟楼区人大代表、江苏钟鸣律师事务所主任王长春将注意力投向法治方面的“软联通”。
在王长春看来,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法治是各种解决方案中的关键词,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守护者。“光常州就有1万多家企业拥有海外贸易项目,企业对前期背景调查、合同审查等涉外法律服务需求巨大。”王长春发现,处理涉外案件时,即使能完成语言沟通,不同国家的律师也很难理解其他国家的蕴含在法律条款下的文化和思想。这是企业走出国门、外资涌入国内中最大的法律难题。
2021年,在王长春的推动下,全球知名咨询集团PKF在常州钟楼区成立“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中心,成为其在华第6家办公室,为企业提供涉外合同法律风险提示和服务建议。王长春说,PKF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80多家办公室,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便捷、高效、精准的当地化服务。企业涉及到哪个国家的业务,就能通过PKF取得当地律师的涉外法律服务。“接下来,我们将致力培养懂外语、懂国际经贸规则和外国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用法律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