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纵情书写新时代“民生答卷”——省十三届人大社会委工作回眸
2022-12-23 11:31:00  来源:《人民与权力》杂志  作者:张明盼 朱琦  
1
听新闻

时间终将在这一刻留下印记:2019年1月17日,省第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设立社会建设委员会,并表决通过首届组成人员名单。

新的委员会、新的班子成员、新的工作任务……在挑战和机遇面前,本届省人大社会委坚持边组建、边履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负人民重托,尽心履行职责——

2019年,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两大领域,参与开展4件省级地方立法,组织实施8项监督议题,重点督办5件关于医疗保障方面的代表建议,实现良好开局;

2020年,以社会救助、安全生产、殡葬管理、养老服务等为重点选题,参与制定和修改地方性法规3部,配合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专项报告2次、专题询问1次,工作评议1次,上下联动开展执法检查1次……保证各项工作方向正、起点高、有成效。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省人大社会委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制定和修订地方性法规3部,开展专题询问1次、工作评议2次,开展专题调研2次……顺利完成各项工作。

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省人大社会委始终按照《江苏省人大“十四五”工作规划》和“一重点四计划”要求,聚焦短板弱项科学立法、聚焦重点难点精准监督、聚焦发挥代表作用,努力培育人大社会建设工作品牌。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回顾本届省人大社会委履职之路,步伐铿锵有力:参与制定和修订地方性法规15部,配合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专项报告9个、专题询问2次、工作评议4次,开展执法检查3次,受全国人大委托开展执法检查2次、课题研究1项、专题调研任务1项,办理代表议案25件,协助常委会领导重点督办代表建议27件。在这一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民生保障”等关键词贯穿全过程,成为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

有深度——推动民生实事工作评议“实一点”

省政府工作报告会承诺办好的民生实事,经过一年的时间,办得怎么样?成效如何?2021年1月14日下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在分组审议的基础上,举行联组会议,首次围绕省政府2020年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开展工作评议。

会上6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1名全国人大代表、3名省人大代表作评议发言,省发展改革委等政府部门负责人现场作出回应。委员代表们聚焦民生领域,对政府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分析问题精准透彻,所提建议务实中肯,既做到以评促改、以议增进,也评出了进度、议出了成效。

为开展好这次民生实事评议工作,省人大常委会成立4个调研组,并邀请在当地的省人大代表参与,从2020年11月上旬到12月中旬,分赴13个设区市开展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省政府十个方面民生实事的落实情况,并通过代表履职平台,广泛征求省人大代表对省政府民生实事工作的意见和对2021年度民生实事的建议。

民生实事关乎百姓冷暖安危和幸福指数,办好民生实事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为百姓创造高品质生活。本届以来,省人大常委会每年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的报告,并从2021年伊始持续开展工作评议,推动政府不断加大民生投入,解决突出问题,兜住基本民生底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我们安排了15类52件民生实事,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2021年度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又首次以报告之外的清单形式单独列出,充分体现了省政府对民生工作的重视,也让大家感受到“苏大强”的深情与温暖。

只见联组会议上,3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5名省人大代表围绕就业创业促进、关爱特殊群体、教育惠民、基层治理、交通出行等问题进行评议发言,省教育厅、民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文化和旅游厅等17个部门现场接受评议,认真听取意见建议。评议结束后,参加联组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涉及民生实事项目任务的被评议部门现场打分测评,测评结果现场公布,全面“检视”我省2021年度民生实事项目落实情况。

那么,民生实事具体如何开展?省政府明确由省发改委作为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的牵头单位,建立一整套的程序机制,从民生实事项目的确立到任务分解、推进落实、检查考核,一直到最后验收。

在2020年度十项民生实事的基础上,2021年度民生实事将15类52项民生实事分解到各设区市,落实省级牵头部门、配合部门,明确具体要求,夯实各方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对照任务进一步分解落实,逐个逐项明确项目的建设地点、实施内容、完成时限、投资规模、建设主体等,并将序时进度细化到季度,做到项目化落实、节点化推进,促使我省民生工作越来越有温度、民生答卷越来越有厚度。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王燕文表示,常态化进行民生实事工作评议是省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头戏,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办好民生实事的重要意义,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以可观可感的实际成效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享受高品质生活。

民生实事项目的落地是让老百姓拥有获得感的关键。省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陈正邦说,省人大将继续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2022年度民生实施项目实施情况的报告并开展工作评议。社会委会同省发改委等部门,全面了解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对省政府12类50件民生实事情况分类形成情况评价、问题清单等,促使每一年的民生实事项目质量越来越高。

有温度——民生短板在哪里人大视线就聚到哪里

从劳有所得到病有所医,再到老有所养,本届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围绕民生热点、难点、痛点,打好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组合拳,不断增强百姓福祉。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则“饭碗”稳。今年1月23日,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这部涉及千家万户、各方高度关注的条例,也是省十三届人大首次在代表大会上审议的地方性法规。

2021年初,省人大常委会决定将制定《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列为省人代会立法项目。社会委提前介入,会同省人社厅成立工作专班,迅速制定工作方案,多方面收集整理立法资料,梳理立法重点、难点问题,先后赴四川省及无锡、泰州等地开展立法调研,有序推进立法工作;征求13个设区市人大、省人大立法联系点、立法咨询专家和专业组代表的修改意见,并就法规草案提出4个方面18条修改意见……数易其稿后,《条例》着重突出江苏地方特色,总结提炼全省各地在就业促进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深入研究江苏就业领域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和趋势变化,紧贴实际,推动构建了具有江苏特色的就业促进体系和长效机制。

助力就业,省人大常委会一直在行动。2019年5月,深入检查就业促进法在我省施行情况,围绕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落实情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开展情况、乡村就业情况、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情况、重点群体就业和公共就业服务情况等内容开展执法检查。

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为民情怀,集中体现在办好民生实事上。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为此,省人大常委会将医疗保障条例纳入今年重要立法项目之一。然而,如何立出有质量有分量,立出行得通真管用的条例?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李小敏说,要在细化、深化、强化上下功夫,从比较原则到比较具体,从比较肤浅到比较深入,从比较弹性到比较刚性,努力实现创制性、特色性、有效性的有机统一。该条例于7月常委会会议上进行了初审,11月进行二审,并拟提交明年初召开的省人代会审议通过。

医保话题也是人大代表们关心关注的,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针对医保的难点痛点提出了30多件意见建议。省人大常委会认真逐件研究,提出将提高门诊报销比例、统一医保药品目录、方便异地就医结算等5件代表建议作为常委会重点督办建议,制定详细计划,主动联系建议代表,会同代表和相关部门赴省内外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推动“健康江苏”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家家都有老,人人都会老。江苏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和老龄化程度较高地区之一,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构建高质量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事关发展全局、百姓福祉。2021年7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13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3名省人大代表,就如何提升社区支撑居家养老功能、如何合理配置机构养老资源、如何提供适应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等问题,向省政府有关部门提问。省发改委、民政厅等9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现场应询,以有效监督打通养老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又对《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进行修订,5月中旬,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访办公室民意征集处为条例修订提交了一份沉甸甸的重要参考——关于《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修订草案)》民意征集情况的报告。在民意征集过程中累计750人次参与,提出文字意见建议2026条,以高质量立法推动“苏适”养老。

不仅如此,本届以来,省人大常委会还开展系列专题调研推进养老服务。2019年形成关于我省、台湾地区、日韩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的三份调研报告;专题调研全省企业养老保险费征缴管理使用情况,对调研中发现的潜在矛盾,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省政府在制定出台《江苏省“十四五”养老服务规划》《江苏省“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时充分吸收审议意见和社会委调研报告提出的意见建议,为织密补牢我省养老保障安全网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届以来,特殊群体一直是省人大常委会的“最牵挂”——

2020年7月30日下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在分组审议的基础上,举行联组会议,围绕全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询问。9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代表围绕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询问,就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向政府及相关部门发问。省政府副省长及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8家部门的负责同志到会应询。

围绕我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开展专题询问,切中了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痛点,彰显了“为人民而问”的理念。“希望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问题深入研究,采取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补短板、强弱项,推动问题有效解决,兑现向人民的承诺。”王燕文说道。

关爱残疾人,开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及《江苏省残疾人权益保障条例》执法检查,有效保障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听取和审议退役军人保障工作情况,切实维护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将帮助和关爱重点群体落细落实。

有力度——持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维护社会安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治理也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社会大众对身边不断发生的热点事件关注度越来越高,植根、扎根于大众的人大代表对社会治理领域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省人大常委会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良法促发展,以监督保善治,不断推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当前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压力比较重,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因欠账较多,各方面风险隐患重重,缺少有效解决方案。建议强化‘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分类分级精准执法,强化‘正面清单’引导,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逐步消化问题存量,及时消除风险增量。”这是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关于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大灶”行动情况的报告》时,常委会组成人员结合调研情况给出的意见建议。

报告显示,三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超常规举措,持续深入破解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治理难题,一大批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防控,一大批安全隐患得到系统治理,一大批“老大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一大批系统性、技术性、隐蔽性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一大批群众身边可能酿成大事故的“小隐患”得到有力清除,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数据为证:2020年,全省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66.7%和63.9%,从连续4年全国第一分别降到第3和第4位;2021年全省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同比再下降35.09%和30.28%,在全国列第7和第13位;今年1月至8月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0.17%、33.54%。

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人大必须发挥职能作用。从联动开展省市县三级人大常委会安全生产“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到受全国人大委托开展《消防法》执法检查,再到修订《江苏省消防条例》《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人大在助力全省安全生产上永远在路上。

近年来,为诚信立法成为各省的重要选择,目前全国有十多个省份出台了社会信用条例,在长三角协同立法的今天,上海、浙江也已制定相关法规。我省出台的社会信用条例是在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后出台的,既接国家最新政策的“天线”,也接本省实际特色的“地气”。

一审、二审、三审,经过多次推敲修改,历时一年,《江苏省社会信用条例》最终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高票通过,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据介绍,这是本届经过三审的法规之一,涉及面广,非常复杂,工作专班曾在一轮改稿中经历8个整天修改的情况。

纵观《条例》内容,系统构建了我省社会信用的基本规则,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是我省规范社会信用的一部综合性、基础性地方性法规,进一步保障、引导和推动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整体诚信水平,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家暴从来不是家务事,反家暴需要形成社会共治。2022年3月1日,《江苏省反家庭暴力条例》正式施行,它不仅是看得见的六章五十五条法规,更是全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筑起一道道反家暴的钢铁长城。《条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我省实际,着力构建“预防为主,教育、矫治与惩处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有效预防、制止和惩治家庭暴力,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帮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今年5月至7月,省人大常委会围绕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在江苏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检查组成员先后深入社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等地,听取各方意见,并通过网络征集全省家庭教育问题及意见建议,推动“一法一条例”在我省落地有声。

从摇篮到坟墓,人生即民生。“逝有所安”同样是人生大事。为适应殡葬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对《江苏省殡葬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并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就维护逝者尊严、保障基本权益,突出公益属性、推进设施建设,优化管理服务、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切实保障百姓“身后事”,为群众减轻治丧负担,让逝有所安、故有所尊。

修订《江苏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保障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推进农村基层群众自治;修订《江苏省志愿者服务条例》,以法治方式破除制约志愿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制定《江苏省集体协商条例》,推动职工依法有序参与企业管理,确保集体协商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循……省人大在持续强化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安定上走出了坚实步伐。

有速度——凝聚长三角一体化一条心一起干力量

2021年11月2日至3日,长三角地区最为怡人的初秋时节,相聚在美丽的阳澄湖畔,一次有温度、有深度的研讨正在进行。

“在实施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人大肩负重大责任,三省一市人大社会委在开展协同立法上具有广阔合作空间。”“应急救援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就目前而言,三省一市可以抓住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的法规修订,突出重点、精选项目、协同协作。”……会上,沪苏浙皖四省市人大社会委签署了加强应急救援工作协同的倡议书,成为长三角区域人大协同工作的一个缩影,至此,一场新的合作之旅在长三角地区再次开启。

2018年11月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依法履行人大职责,为服务和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四省市人大社会委共同发力,加强长三角人大社会协同协作。省人大社会委与沪浙皖签署《关于加强长三角地区人大社会建设工作协作的备忘录》,建立三省一市人大社会委协作制度,形成良好工作交流学习机制。先后围绕长三角医保、养老服务一体化、安全生产、居民服务一卡通等加强协同合作,凝聚起长三角一体化一条心一起干的磅礴力量。

以养老为例,数据显示,至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71亿,超过美国现有人口四千万。家家都有老、人人都会老。养老服务保障是老百姓最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领域,加快实现长三角养老服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检验一体化成果的重要指标。

如何破解困扰许多家庭的养老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好地区协同养老作用?2020年11月9日至10日,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民政厅、人大代表及专家学者等齐聚浙江湖州,共商养老服务工作协同发展。各方围绕长三角地区养老服务工作深入交流研讨,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其中,三省一市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签订《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人大社会委关于加强养老服务工作协同倡议书》,明确通过立法、监督、决定、代表工作等形式,积极探索创新,共创养老工作美好明天。

以立法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权益,是新时代人大立法的鲜明特征和突出优势。三省一市人大加强养老服务条例协同立法,对整体提升长三角地区养老服务水平大有裨益。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推动实现老年健康信息‘一张网’,打通地区间政府部门医疗机构信息壁垒、联合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统筹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能够更好地做实精细化养老,实现健康信息共享。”

让老人拥有健康幸福晚年是新时代赋予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合力、全力、奋力书写好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篇章,老龄人的“养老愿景”才能最终变成“幸福实景”。

紧跟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今年,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在跨区域合作上再结硕果。9月底召开的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江苏省推进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规定》。同一时间段,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等地也相继通过本省市推进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规定。

围绕居民服务“一卡通”开展省际间区域协同立法,在全国尚属首次,不仅成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数字化转型服务居民的重要方式,更是促进长三角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的重要抓手。

纵观内容,立足长三角区域,以社会保障卡作为载体,对居民服务一卡通的工作目标、功能定位等予以明确,提供公共服务、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等应用,实现一卡多用、跨省通用。

此外,《规定》还明确三省一市加强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工作,完善社会保障卡持卡人信息以及业务应用数据库,支撑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相关数据共享共用、业务协同和应用场景建设;构建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平台支撑和安全防护体系,加强线上线下业务安全管理和风险监测,做好居民服务一卡通相关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工作,让长三角居民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

据介绍,从提出推动长三角区域居民服务一卡通协同立法思路,到最终《规定》被审议通过,其间,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只用了11个月的时间,对于《规定》的起草、修改和完善,既有速度,又有质量。

本届省人大常委会履职已步入尾声,但人大事业方兴未艾、任重道远。站在新起点上,望向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坚信,省人大社会委将继续以扎实到位的行动、务实为民的举措,兜住民生底线、维护公共安全、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让每一项法治建设工作都聚焦群众关切、倾听百姓心声、呼应民生期待。

标签:
责编:王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