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万金不换囊中术,上医元自能医国”,“医者仁心”亘古至今被人们颂扬。11月2日,金秋阳光播撒,无锡城充满“秋实”的味道:“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江苏专场)现场交流活动在这里举行。
交流活动通过“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天使关爱、大爱无疆、家国情怀”五个篇章展示江苏好医生、好护士的先进事迹和职业感言,来自江苏省的十多位医务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好”做了生动的注解,诠释了“医者”这两个字的丰富内涵。
大医精诚:患者康复是对医者最大的褒奖
技术精湛、品德高尚概括了医生优秀的品质,江苏省人民医院肝移植中心的王学浩院士就是“大医精诚”杰出代表。他不仅是我国活体肝移植领域的开拓者,也是国际上较早开展活体肝移植的学者之一。面对每年几十万晚期肝病病人求生的目光,他敢冒风险、勇担责任,带着他的团队在实验室刻苦钻研,在手术台上连续作战。年过七旬,他依然奋战在一线,和伙伴们一起攻克“肝病难题”。
受王学浩院士委托,肝脏外科党支部书记浦立勇主任医师参加了现场交流活动中大医精诚版块的现场采访。作为王学浩院士的学生和同事,浦立勇主任医师在现场动情地讲述:“王学浩院士带领团队经过30年的努力,救治了数以万计的疑难危重患者,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和全国记录,使得科室成为在全球有影响力,国际一流的学科!在王院士的身上,有许多的光环和荣誉,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但是对于一名外科医生来讲,最好的奖励,就是患者顺利康复,回归家庭和社会!患者和家属的肯定就是对医生最大的褒奖!”
此时,大屏幕上播放了来自中国大陆首例扩大右半肝活体移植的徐萍、张晓峰夫妇,肝移植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钱华先生以及肝移植成功治疗wilson病的小患者江雨左的采访视频,他们纷纷表达了对王学浩院士的感激之情,传递着医患间那份宝贵的真情。
家国情怀:有温度的医者为社会守护安宁
2017年“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教授荣获“中国好医生”10月月度人物,“做一个有温度有家国情怀的医生,为社会守护安宁”,是邱海波的不懈追求。
20多年来,他带领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稳健发展,他一次次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先后参加抗击2003年非典疫情、2005年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疫情、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4年“82”昆山爆炸事故和2015年“812”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多次担任国家医疗专家组副组长、组长,从死神手中夺回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在“家国情怀”篇章,儒雅谦逊的邱海波教授受邀上台进行江苏省先进典型人物交流访谈,分享从医感受:“作为重症医学科医生,除了努力学习探索、创新医疗技术外,一定要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同时要有促进协作、共同进步的情怀,不断促进学科发展,推动更多从业者提供规范的诊疗服务,让更多患者受益。”
医者父母心:病人的安危永远高于自己
恪尽职守,不惜一切地守护生命和健康,正是“医者父母心”的最好诠释。2015年7月4日,靖江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胡方斌给病人做手术时,自己的心脏病突然发作了,胸闷、胸痛,仿佛整个人要被撕裂了。千钧一发之际,他强忍痛苦打着吗啡把手术做完,就倒下了。
随后胡方斌被紧急送到南京鼓楼医院,医生打开他的胸腔都惊呆了,他整个心脏泡在血泊里。经过整整12个小时抢救,医生终于把胡方斌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术后昏迷了三天三夜,他醒来想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补写手术记录。医生告诉胡方斌,他的病是长期紧张与压力造成的,因此不建议再回原先的工作岗位。但他却笑笑说:“病好了就回,我是医生,不能当逃兵!”
“南丁格尔”们:黑暗中了不起的“提灯者”
“我的名字有个‘勇’字,做艾滋病防治工作也非常需要勇气。” 无锡市红丝带关爱中心护士任勇无愧于名,在关爱艾滋病患者的路程上一走就是13年。几年前的一次经历让她记忆犹新:一对同患艾滋病的夫妻抗拒治疗,突然推开正在为其输液的任勇,带有病毒的针头深深刺进任勇的手指。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在家休养的日子里,当得知病人的两个孩子在校受歧视不能正常上学时,任勇心急如焚,忍受着强烈的药物不良反应多次找到相关部门,妥善安置了孩子们的入学及生活,这对夫妻也配合治疗了。
“职业暴露后一旦感染上艾滋病,可不是闹着玩的,心里当然害怕。但我是一名护士,我不干,别人也要干,这个风险我必须承担!”任勇手机里存了五百多个患者的电话,都是网名或者代号,但她却能一一对号入座。就像一棵柔弱却坚韧的树,任勇用自已瘦弱的肩膀为患者遮起一片爱的绿荫。
主持人问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南京总医院妇产科兼生殖中心护士长陈声容 :“陈护士长你曾经去枪林弹雨中的异国他乡维和,也曾经到强震后的海地去救援,你害怕过吗?”
陈声容坦言:“也有过压力很大的时候。2004年我们去利比里亚维和,在这次任务中最大的危险是护理艾滋病患者,占住院病人的三分之一。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他已经到了艾滋病的晚期了,吃喝拉撒都得给他料理。现在回想起来是有职业暴露的危险,但是病人已经在我面前的时候,确实就想不了那么多了。”陈声容说的时候云淡风轻,但是却有坚实的力量穿透声音。台下掌声雷动,掌声献给“想不了那么多”的南丁格尔,她们是黑暗中“提灯的人”。
(时长:01:01) 医无国界:援外医生展示大国实力与风范
电子大屏上,一张张获奖照片、一篇篇媒体报道生动再现了江苏好医生、好护士队伍中最特别的一群人——援外医疗队。苏北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王永祥是江苏第11期援圭亚那医疗队队长,他的到来使得当地终于有了一名正规的脊柱外科医师,许多脊柱疾病患者慕名而来。“最困难的是整个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医院没有一套完整的脊柱手术器械,好不容易找到的也是‘多国部队’:椎板拉钩来自中国、髓核钳来自美国、长短不一的椎弓根钉来自印度……”王永祥说,每一次手术都是挑战,很多时候要靠手感。就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王永祥两年做了980例手术。“我最自豪的,就是帮助当地医院建立急需的科室,并通过临床传帮带、专题讲座等方式培训当地医生,打造了‘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自1964年8月江苏省向桑给巴尔派出了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以来,53年间,江苏先后向非洲桑给巴尔、南美圭亚那、欧洲马耳他等国家共派出55批医疗队(组),935人次。他们不仅发扬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精神,更在中国人民与受援国人民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一个典型,是一面旗帜,代表着前进的方向;一个榜样,是一座灯塔,照亮奋斗的道路。两个小时的交流中,无论是耄耋之年的国医大师,还是风华正茂的基层医生,无论是医术高超的专家院士,还是甘于奉献的优秀护士……他们传承救死扶伤的信念,坚守医者仁心的誓言,播洒人间大爱。
交汇点记者 沈峥嵘 浦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