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京启动新优质初中建设 让更多孩子家门口上好学校
2017-05-11 07:34:00  来源:交汇点  
1
听新闻

  初中段教育优质资源长期稀缺,是小升初热潮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2015年9月,南京市教育局启动了“新优质初中”创建工程,全力拉长义务教育的“最短板”,大胆选择了46所全市最薄弱的初中学校,计划通过3—5年时间达到质量的整体提升,这项教育的“兜底工程”,正在走实教育均衡的另一条路径。

  垫高“洼地”,啃多年啃不动的硬骨头

  “新优质学校”全国有不少地方在创建,但选择的都是办学基础相对较好的学校进行培育,但南京选择了最“边缘化”的学校。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利明说介绍,这46所初中,在各区中都属于“洼地”,外来务工子女生源平均占60%以上。

  “刚开始做工作,我们发现全国都找不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从市区到学校,所有人都感觉到信心严重不足。”那为什么非要做?张利明告诉记者,2015年,全省义务教育质量检测和中考数据分析显示:城郊之间,城区内部,郊区内部差距较大,不缩小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抑制择校的努力必将大打折扣。只有抬高初中教育发展的底线,才能促进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还有层考虑是,作为兜底工程,未来将提高市民素质的水平线,意义深远。

  扶持老弱旧校,最热门的方法就是名校集团化办学。“名校挂牌当然是最快的,我们也发现,有些区的兴奋点,始终是拉外援、办新校。” 南京市教育局中教处处长叶勇说,一个区师资等优质资源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固定的,无论是简单的新建分校,或者直接撤并,外部包装,改头换面,并不能解决“新优质初中”的发展困难。“有的区为了使新办学校快速发展,聚集优质资源,不断向公办新校倾斜,使得老校发展更加困难,校际间距离进一步扩大,所谓‘办好了一所学校,垮下了一批学校’。”

  掏真金白银,资源向薄弱学校引流

  滨江中学校长陈世生发现,过去区里的奖励,学校基本上颗粒无收,可在2016年度考核中,该校却拿到了125万元的市区配套奖励,这让学校上下感到鼓舞。

  在“新优质初中”创建过程中,市、区教育部门改变了创建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过去考核区里自己定标准,都是大一统的考核优秀率,这让薄弱初中很尴尬。现在市里针对这46所初中创新考核评价,考核的是合格率、低分率、均分推进,在绩效评估中设立教学过程奖。”张利明介绍,每年针对“新优质初中”,考核设立一等奖10名,基本奖励外,额外拨给每个学校100万资金;二等奖20名,额外奖励80万资金;三等奖16名,额外奖励20万资金。“这笔钱可用于教学设施改善,我们鼓励他们通过软件去带动硬件建设,而不是靠好楼房去招揽生源,成为漂亮的薄弱学校”

  同时,“新优质初中”纳入了各区教育部门的年度考核,各区给予薄弱学校不同资源的倾斜,比如优先安排、调配优秀教师、师范毕业生去薄弱初中任教,解决结构性缺编问题,有的区还实现了优秀应届生师资薄弱学校先挑,大部分区实现了15%的教师交流。

  给了“真金白银”,如何给学校“真招实招”?张利明带头,一年内跑遍了46所创建学校,反复走访,浦口某农村初中校长一句“10年没见过市教研员”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学校基数大、教研员有限,且热门学校占有资源多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给教师更多的资源,才能提振教师信心。南京市给教师发展机会上“蛋糕单独切块”,论文发表、课题申报、公开课都有了充分的机会。南京一中马群分校数学老师竺雪婷说,过去老师们对教育主管和业务指导部门都是“被动应付”,批评多帮助少“灰头土脸”,现在我还参加了全市示范课的比赛,平台真不一样了。”

  从输血到造血,实现优质资源“增量”

  张利明说,针对少量新建校,过去积极探索的优质资源扩大、兼并、托管,成效明显,但对于广大弱校而言,更重要的是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长期以来同一个模式的教学,从考试、练习、教学都偏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何实现优质资源的“增量”,让学生获得最适合的教育?南京市教育局建立了市区校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让46所学校挂靠在市教研室和市教科所名下,由这两个部门分别帮扶23所学校,为新优质学校配好教师发展的“教练”,从“非智力因素提升”和“以学定教”进行课题研究,定期走访为老师们诊断实际教学难题。

  2015年11月起,栖霞区与江宁区、浦口区成立了“新优质初中共同体”,16所学校抱团发展。三区联盟联合市、区教研员和学科教师共同研究,独立出卷,将考试命题的难度系数适当降低,并专门汇编与教学进度配套的习题册,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初中校的考、练、教、补、评一体化的教学质量提升模式。2016年12月份,建邺区、鼓楼区等4个主城区也开始建立新优质初中共同体,抱团发展。

  “我们惊讶的发现,低分学生越来越少,合格率越来越高,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滨江中学校长陈世生说,降低了课堂教学内容的难度再进行适切性教学后,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正在渐渐“回温”。

  实现洼地崛起,还需系统推进

  江宁区5所“新优质初中”,在2016年中考中,有3所学校彻底摆脱倒数,其中2所进入区前20名.根据统计,在46所“新优质初中”中,有1/3的学校有明显的起色,其中有些初中的中考成绩,从区里面倒数冲到了前五,有个别学校生源出现回流。这些成绩已打动了多所“新优质初中”项目外的学校。如今,不断有学校申请加入联盟统考,其中不乏城区学校。

  叶勇告诉记者,尽管成绩显著,“新优质初中”推进的阻力仍然存在,少数学校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提出的改革方案大而全,大而虚,从学校到区里,都存在一些观望心态,“个别区甚至考虑通过撤并重组等企业发展的模式,一步到位的改薄学校面貌,不考虑可持续性,正在给教育资源储备和均衡布局带来新的矛盾。”

  “新优质初中”面临的难题不仅是教学,在浦口某新优质初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约占60%,来自全国20多个城区,城市低保户家庭子女占比近10%,家长忙于生计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面对类似的生源,不少“新优质初中”创建学校不断思考如何摆脱困境,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生涯规划指导。张利明说,“新优质初中”建设薄弱环节还很多,绝非一蹴而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洼地崛起’,将在全市初中校当中产生’鲶鱼效应’,打破固有生源质量分布,这才是“新优质初中”创建项目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标签:
责编:缪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