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全国21县GDP超千亿 江苏县域经济为何能拿下多个第一
2017-04-15 08:59:00  来源:交汇点  
1
听新闻

  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体现了一个地方的经济活力与实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县域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堪比地级城市。

  交汇点记者统计发现,截止2016年年底,全国已有21个县的GDP突破了千亿级大关,其中江苏数量最多,占据8个。

  占据“GDP千亿俱乐部”数量三分之一的大江苏县域经济究竟有何特点?交汇点记者梳理发现,无论是苏南地区还是苏中苏北地区,新兴、生态、创新、转型、特色都是发展主旋律。

  苏南四市占据县级“GDP千亿俱乐部”第一梯队

  在2016年中国GDP千亿县表中,交汇点记者注意到苏南地区有4个县的GDP均超过2000亿元,分别为昆山、江阴、张家港和常熟,分别位居第一、二、三、四位,占据县级“GDP千亿俱乐部”第一梯队。

  在这4个县级市中,江阴属于无锡;昆山、张家港和常熟均属于苏州。正是得益于强大的县域经济,作为普通地级市的苏州,多年来经济总量一直高居我国各大城市前列。

  改革开放之后,靠近上海的苏南地区凭借外向型产业的发展,经济也随之高速发展。夺冠的江苏昆山是县级“GDP千亿俱乐部”的“尖子生”,也是台商投资集中区;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数据显示,早在2014年,昆山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01亿元,成为全国首个GDP超过3000亿元的县级市。

  昆山的县域经济迅猛发展归功于其提升电子产业为主导和做强做大特色产业。30年的改革发展,昆山外向型经济中的电子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比重,但大多是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前几年通过招商选资、产业链招商,引进了一批国际著名的、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的龙头企业,从而使昆山加速电子产业内部的产品升级、经济转型,连续两次在全国领跑。

  生态立市培育新兴产业造就了张家港县域经济腾飞的奇迹。上世纪90年代,张家港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因其早期对于城市在生态文明发展上的重视,张家港市如今已成为中国优秀生态文明城市样版。作为样版,张家港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投资1010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形成了集约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也带来了巨量的“绿色GDP”,2016年,张家港市GDP达到2300亿元。

  常熟的县域经济发展契合了江苏省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聚力创新”的主题。常熟明白产业的强大首先基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常熟,创新基因已深深植入企业,转型的步伐也迈得更加坚实。常熟深度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展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常熟市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4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至23.5件,高新技术企业347家。目前,常熟市人才总量、高层次人才数量是2011年的1.8倍和2倍;这些软实力为常熟的县域经济发展打上了一针强心剂。

  在去年12月发布的第十六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榜单中,江阴蝉联第一,实现“十四连冠”。夺冠的背后,以资本运营的“江阴板块”功不可没。历年来,江阴市政府积极转变职能,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引导企业上市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使江阴的经济转型升级获得了更多的“源头活水”,也形成了市值3000亿元的“江阴板块”,强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苏南4座县级城市占据县级“GDP千亿俱乐部”并不奇怪。“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小卉这样评价昆山、江阴、张家港和常熟。

  陈小卉表示,苏南县级城市工业基础非常好,乡镇工业起步早,经过开发区和外商拉动再到后来整个经济转型,几个阶段都走得比较成功,这些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现在的目标是如何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昆山、江阴、张家港和常熟GDP率先发展也响应了苏南县域发展的趋势,因为其本身就是非常强的板块,也是江苏最精华的地区。

  “苏南走的还是经济强县的路子,比较成功。比如江阴,有很多的上市公司,江阴不仅城区强,下面的镇也很强;如华西村。苏南的基础好、区位好,再遇上好的历史机遇,培养吸纳了很多龙头企业,集聚了资本,所以苏南县域经济一路发展下来非常顺畅,在全国也具有代表性意义。”

  “融入”和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宜兴的绿色经济与张家港的“生态立市”理念不谋而合,据《经济日报》报道,宜兴环保产业集群年产值超500亿元,环保产业成为宜兴县域快速经济发展的主导之一。

  在宜兴不满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500多家环保设备生产企业、3000多家配套企业,环保产业集群拥有10万产业从业人员,年产值超过500亿元,这里生产的水处理设备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草根式快速生长让宜兴成长为中国的“环保产业之乡”,也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绿色经济正成为宜兴的新名片,凭借“绿色”引擎的强大助力,宜兴也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位列十强。

  太仓的县域经济发展独树一帜,“融入”是太仓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作为江苏对接上海的最前沿,太仓持续不断强化对沪合作,以太仓港为例,2014年与上海港开始实际性战略合作,并逐步实现通关和物流一体化。现在,上海港“江海中转”功能转移到太仓港,缩短了驳船承运距离及候泊时间,进出口企业物流成本大大缩减。作为全国唯一享受海港管理的内河港口,太仓港已跃升为长江集装箱第一大港、长江外贸第一大港、全国进口木材第一大港、长江进口铁矿石第一大港,并跃居全球100强集装箱港口第39位。

  崛起之后的太仓港,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也在不断凸显。目前,从太仓港进出口的外贸企业已扩大至25个省(市)、2885家企业,每年为江苏及长江沿线企业节约集装箱物流成本约6亿元,438家在太仓港区注册和经营的港口码头、物流、运输、仓储及港口关联依存企业上缴税收总额达37.68亿元。

  丹阳位于苏南腹地核心,除了本地的工业经济十分强大以外,更具有江苏高速铁路和铁路重要枢纽的地位。丹阳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很有特色,以眼镜为例,丹阳是中国最大的眼镜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中国眼镜第一批发市场,除了本地商人,外地的眼镜批发商首选丹阳,丹阳也处于眼镜界的垄断地位。

  目前,在丹阳从事眼镜行业及相关配套的工贸企业有2000多家,眼镜生产企业近600家,从业人员超6万人,产品涵盖眼镜产业各领域,镜架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镜片产量占全国的75%,占全世界的50%。2015年,丹阳眼镜行业实现销售额近140亿元,外贸直接出口2.65亿美元。特色产业带来的经济发展让丹阳这座小城市得以跻身县级“GDP千亿俱乐部”。

  苏北如何涌现更多县城GDP超千亿

  创新和资本是关键

  作为中国GDP超千亿县中的唯一一座苏中城市,海门以结构性改革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过去,“建筑铁军”是海门留给人们的单一印象,如今,海门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把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集聚特色园区,园区兴则海门兴,园区强则海门强,如今的6大开发园区承载全市70%以上的大项目,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超过80%。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海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5亿元,在江苏长江以北县市率先突破1000亿元,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从整体布局上来讲,海门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苏南苏中都有县级城市踏入了“GDP千亿俱乐部”,唯独苏北缺席。苏北地区如何产生GDP超千亿的县级城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小卉表示,苏北县级城市要因地制宜,遵循既有的区位和资源本底来发展经济。首先区位很重要,以海门为例,正处沿海大开发的背景下,江海联动也在南通这个区域,所以海门的区位优势非常强;以此看来,滨江地区也可以有更多的苏北县级城市走进GDP超千亿的序列。

  再如沭阳、东台都有其发展的特色优势,自身底子就不错,如果能够借助当地资源可以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沭阳是江苏人口最大的一个县,苗木花卉产业非常发达,这种特色产业继续发展下去,GDP超千亿绝对不是梦想。

  陈小卉说,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城的开发区和作为经济发展载体的空间也很重要,像“LG”这种产业落地的空间支持也很重要,比如海门在产业落地方面的空间还是比较充足的。

  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还离不开龙头企业的支持,苏北需要更多龙头企业的带动。前期需要土地空间,后期则需要创新和资本。如何吸引创新和资本也是苏北县城需要考虑的问题,“互联网+”模式已经成为导向,密集劳动力已经不再是发展的优势,苏北如果能够借助本土的资源和空间,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本和创新的人群再加上“互联网+”的手段,苏北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GDP超千亿县城。

  交汇点记者 张宣

标签:
责编:李旸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