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里干警口中的老马叫马德良,现任淮安市淮安区检察院一级检察员。老马是淮安区朱桥镇人,1980年高中毕业后参了军,当过防化连的侦察兵、炮兵团的参谋,还担任过军工厂的厂长。1997年9月,马德良脱下军装,从部队转业到淮安区检察院工作,在政治处工作了2年,反贪反渎干了19年,民行干了2年,现在又专职从事公益诉讼检察工作。
老马今年59周岁,屈指算来还有一年就光荣退休了。到了这个年纪,他完全可以每天看看报、喝喝茶,憧憬着退休后的生活。可老马却说自己闲不住,每天依然忙得脚不沾地,压根看不出这是一要退休的老同志:小区垃圾成堆,他要求物业及时清理;兄弟吵架,他忙着居中拉和;村民举报无良老板污染环境,他四处奔走解决问题;村民草垛失火,他义无反顾投身火场……就连外地单身干警的婚姻大事,老马也是特别上心,把他们当自家孩子一样待。
热心调解,让亲兄弟化干戈为玉帛
老张今年81岁,本该在家安享退休生活,却因为一纸诉状打破了生活的平静,而告他的却是自己的亲弟弟,一个73岁的老人。俗话说兄弟如手足,可这两位老人怎么到了晚年反倒打起了官司?
这都源于两家房屋之间一条0.8米的巷道。1984年,弟弟张某明在宅基地上盖了一间房屋。1995年,哥哥张某兵在弟弟房子东侧也盖了一座房屋。两家房屋之间留有约0.8米宽的一个过道。
2016年初,弟弟要维修房屋,需要通过这个巷道搬运建筑材料。可是巷道里堆满了哥哥放置的一些杂物,无法通行,弟弟便要求哥哥搬出杂物。本是一个小事情,哥哥却坚决不同意。原来十多年前,兄弟俩曾因生活琐事闹了矛盾,关系一直不和睦。
看哥哥坚决不搬杂物,弟弟一怒之下起诉到了法院。最终法院作出判决,确认这条0.8米宽的巷道为公共道路,哥哥张某兵一方需在判决生效十日内搬出堆放在巷道内的杂物。
输了官司的哥哥非常生气,拒不执行法院判决,弟弟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淮安区法院执行局主动邀请马德良到现场监督执行工作。
一行人到了老张家,说明来意。老人当即火冒三丈,搬着凳子坐在过道中,禁止法院执行人员上前清理杂物。老人还声称自己有高血压,如果受到刺激,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一看这个情况,马德良和执行局局长让年轻干警不要贸然清场,决定先作老人的思想工作。马德良和老张攀谈起来,聊起了家常。
通过谈心,马德良了解到老张是一名老党员,便对老人说:“老师傅,现在国家大力提倡依法治国,你我都是老党员,咱们一定要有这个觉悟啊。不管怎样,咱有错,应该听国家的,听法律的。老党员应该要有老党员的样子。”老人说:“不是我不遵守法律,只是咽不下这口气。”看到老人有些松口,马德良赶紧又去做弟弟的工作。经过劝解,弟弟最终同意这堆杂物可以先堆放在自家院子里,等维修完房屋,再把杂物放回去。
经过老马的一番释法说理,兄弟二人最终改变了以往的对立情绪,各让一步,化解了矛盾。法院执行局的干警很快将过道里的杂物清理到位,一场持续多年的兄弟纷争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临走时,老张特意别上了党徽,拿着自己的党员证,对老马说道:“马检察官,你讲的道理我听得进去,老党员应该要有老党员的样子。”
7年了,村民们终于可以打开门窗
2020年5月,马德良在车桥镇沈艞村走访时,村民们向他反映了一个困扰他们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村里有一个操场,上面堆满了废旧橡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马德良立即跟着村民到实地进行查看,现场的情形让他无比震惊,成堆的废旧橡胶制品就像一座座黑色的小山包,直接露天堆放在空地上,阵阵刺鼻的气味让人头晕目眩,而堆放场地的周边就是一幢幢村民的住宅楼。
“一到夏天,橡胶味道刺鼻,遇到大风天气橡胶粉尘飘得到处都是,家家户户都不敢开门窗,连放暑假在家的孩子也不敢到外面玩。”房子紧挨着堆放场地的村民老沈抱怨道。
看着老沈和村民们焦虑的神情,马德良一边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一边到镇政府和区生态环境局进行走访。问题很快就查清了。原来在2013年,村民王某租赁沈艞村原小学场地开办橡胶颗粒加工厂。由于经营不善,2015年工厂倒闭了,可是原来用于生产加工的大量轮胎、电线外皮等废旧橡胶制品却没有处置,直接露天堆放在空地上。随着时间推移,废旧橡胶制品严重氧化,散发出刺鼻气味。一到大风天,橡胶制品还会产生颗粒扬尘,村里四处弥漫着刺鼻的橡胶味和无处不在的粉尘,让周边160余户村民苦不堪言。
经过调查核实后,马德良向区生态环境局和镇政府发出检察建议,要求相关责任主体立即进行整改,恢复受损公益。然而,事情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镇干部反映,镇里也曾多次打电话要求王某主动将废旧橡胶制品清走,可是王某始终不肯露面,导致事情一直拖而不决。区生态环境局也表示,由于王某拒绝接受询问,无法按照程序进行立案。
眼看到了酷暑,村民们心急如焚,给马德良打来电话诉说他们的无奈。为了让问题尽快得到解决,马德良四处奔走,在各个部门之间跑了一遍又一遍。经过充分的沟通交流,大家最终达成共识:这个夏天将废旧橡胶全部清理到位。会后,镇政府立即派员考察有资质的环保公司,并最终与镇江一家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环保公司签订了合同。
8月3日,挖掘机进场开始清理固废,马德良和生态环境局的专业人员到了现场进行监督,确保清理工作安全彻底。在村民的监督下,288吨的固体废物最终全部清理完毕,并运送至环保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
老军转化身“救火英雄”
2020年10月26日下午4点,马德良和检察官助理小孙正在辖区内开展公益线索排查。当警车行至一乡村主干道时,突然发现车辆右前方200米处浓烟滚滚,马德良立即让司机驱车前往查看情况。两人刚下车,一股黑烟就扑面而来,不远处火焰熊熊燃烧,热浪逼人,而现场只有一个村民在救火。经过询问他们了解到,原来是村民王某在垃圾回收点焚烧生活垃圾时,不慎点燃了附近的草木,加之当天风力很大,火势很快就蔓延开来。现场火势越来越大,而不远处就是村民的房屋,情况十分危急,两人不顾个人安危立即从附近找来工具开始救火。为了能尽快控制住火势,他们又喊来附近十多名村民一起参与灭火。马德良在部队时有过参加灭火的经验,他立即组织村民将燃烧点与村民房屋间的木料用水浇湿,制成“隔离带”,从外向内用水扑灭火焰。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明火最终被全部扑灭。回到单位后,马德良陷入了沉思:在农村私自焚烧生活垃圾是不是个别现象?会不会存在损害公益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马德良了解到,农村垃圾回收点一般在乡村主干道甚至是村民房屋周边,焚烧垃圾不仅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污染大气环境,对周边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进入秋冬季节还极易引发火灾,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第二天,马德良就对该镇所有的垃圾回收点进行了排查。在检查中,他发现该乡镇多处垃圾回收点都有火烧的痕迹。很多村民也向他反映,因为垃圾清理不及时,少部分村民会私自焚烧垃圾,部分环卫工人为了方便清运垃圾,也会对回收点内的垃圾进行焚烧。随后马德良根据对该乡镇发出检察建议,要求迅速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改。接到检察建议后,乡镇负责人非常重视,立即组织人员对所有的乡村垃圾回收点进行排查,对已损坏的回收点及时修缮、对有火烧痕迹的回收点进行涂料刷白,同时及时下发《关于禁止焚烧垃圾告居民书》,对老百姓进行了环保宣传和安全常识教育。
经过一个多月的整治之后,该乡镇的垃圾回收点面貌一新,村民都能自觉地不再焚烧生活垃圾,而环卫工人也增加了工作频次,确保回收点内的垃圾得到及时有效的收集处理。
工作多年,因为爱管“闲事”,马德良经常不被人理解,恶语相向、言语恐吓是家常便饭,可是这些他却毫不在乎,他动情地说:“我们的宗旨就是干好本职工作,为老百姓服务,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国家给予的一切。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珍惜自己的检察工作,办好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这是我二十多年检察生涯时该铭记在心的做人准则……”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这也许就是马德良如此“较真”、爱管“闲事”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