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南通农民43年收藏近3万种老报刊
2022-05-18 07:06:00  来源:现代快报  
1
听新闻

晚清发行的老报纸、名片报、信封报……43年来,南通农民倪健自费开办报刊“博物馆”,收藏了近3万种报刊。1926年的《申报》,1948年的《人民日报》创刊号,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1958年我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建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一张张泛黄的报纸,记录下了中国百余年来富有纪念意义的瞬间。“以后我会把这间博物馆捐赠给社会,让更多人能走进来参观和学习。”倪健说。

现代快报+记者 严君臣 花宇 文/摄

历时43年,他建起私人收藏馆

今年55岁的倪健,家住南通市通州区川姜镇川姜村。从10多岁起,他就开始对报纸收藏感兴趣。“那时候报纸都要到大队里去看,最早能接触到的就是《人民日报》和《解放日报》等。”5月17日,倪健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报纸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外界的窗户,他从小就很喜欢读报,也认为将刊载着每日最新消息的报纸收集起来非常有意义。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倪健最开始收集报纸的渠道和方法比较有限。通过“订”“买”“索”“换”等方式,倪健寻觅到他珍爱的一份份报纸。无法直接订阅到的外地报纸,就只能委托朋友邮寄过来。纷至沓来的一份份报纸,构成了这座博物馆的“砖石”。

这个最初的爱好,也慢慢变成了他坚持了大半辈子的事业。43年来,他集得古今中外各类报刊近3万种,报纸数十万份,创办起“倪健报刊收藏馆”。收藏馆由一座三层楼的主楼和东边一排平房组成,小楼利用各个房间、各种空间,分门别类,按时间顺序,巧妙布置。楼房一层和三层是上墙的镜框展报厅,一层东厢房是党代会和人代会报纸展厅,西厢房是家纺行业报纸展厅,二层是书法展厅、家风文化展厅以及报刊和书籍陈列室,三层是各个系列、各个年代出版的珍贵报纸,涉及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时间从晚清到现在整整跨越了三个世纪。

泛黄的老报纸,定格下珍贵历史瞬间

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在倪健的这间“私人博物馆”,展示着不少记录下珍贵历史瞬间的报刊。

其中一份《政治官报》,发行于1909年,清朝宣统元年闰二月二十九日;《人民日报》创刊号,发行于1948年6月15日,头版刊登新闻《晋冀鲁豫、晋察冀两大解放区合并——华北解放区正式组成》,并附有一篇社论。1926年10月25日的上海《申报》,刊载的内容涵盖了时政、民生、娱乐等多个方面。

泛黄的报纸,记载着当年的“新闻”,现在的“旧事”。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单纯的文字到出现照片配图……排版风格在不断变化,照片的清晰度也在日益提高。一行行简洁的新闻标题,让人仿佛能触摸到时代的脉络。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报纸上以这样的文字记录当年的盛况:“宝带横空列车飞渡,万众欢腾江涛失声”。1958年,一行加粗的大字传递着振奋人心的消息——“伟大祖国开始跨进原子能时代”,我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建(报纸上原文为“迠”,系建字以前的简化体)成,回旋加速器同时建成。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报道中写道:“这一刻,北京沸腾,举国欢庆,世界瞩目。”值得一提的是,倪健还收藏了不少南通当地的老报纸。市民们点滴的生活变迁,也印刻在这一张张老报纸上。

现代快报记者看到,除了常规的报刊以外,倪健的藏品里还包括不少罕见的异形报纸。巴掌大的名片报、“迷你”报……还有一张材质特殊的“丝绸报”。

免费对外开放,每年接待近万人次

一晃多年过去了,收藏各类报刊、见证报纸发展历史,成为了倪健这辈子最快乐的事。收藏之余,他还将个人爱好向社会拓展延伸,把报纸文化、集报精神、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报纸展示的形式加以弘扬。多年来,他一直把收藏馆作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每年接待单位学员、学校团体以及民间组织和个人近万人次。

这些年来,还有不少人慕名而来,想寻找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那张报纸。“有的是年份日期特殊,有的是发行的日期对他有不一样的意义,还有的是报纸上刊登的新闻事件和他们本人有关。”倪健说,只要自己有能力接待,他都是来者不拒。

川姜村原党总支书记陈佳新,如今也是这间收藏馆的名誉馆长,和倪健是多年的好友,他也见证了这间收藏馆建立的整个过程。“他凭着一己之力,创办的这家报刊收藏馆,已成为我们这里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陈佳新说,村里非常支持倪健开办收藏馆。为了方便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村里出资将收藏馆门口的路进行了拓宽改造。游客导览、指示牌等物料正在筹备中。

目前,“倪健报刊收藏馆”已成为集展示、传播、教育等诸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报馆,获得“三星级”的中国集报之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家纺报刊收藏展示基地等殊荣,同时也列入了川姜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标签:
责编:缪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