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早晨6点,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的护士长孙小平关掉闹钟,套好衣服迅速洗漱,拿起装着羽绒服、护士鞋和保温杯的袋子就要出门。当天她和院内的60余名护士一起被派出支援南京市栖霞区各个核酸检测点,7点钟,大巴车将准时从医院发车。
“喝口汤再走,马上热好了。”爱人叮嘱孙小平,她摆摆手拒绝,“隔夜的汤不敢喝,万一闹肚子还要多去一趟洗手间,浪费防护服。”
这种“不敢”,几乎贯穿了她的一天。出了家门快速骑车,右手紧紧攥着电瓶车把手加速“不敢迟到”;集合点同事递过来的咖啡,她担心咖啡利尿“不敢喝”;社区提供的早饭是豆浆和汉堡,她犹豫再三只拿了汉堡,怕喝了豆浆想上厕所,1分48秒大口吃完汉堡是因为“不敢耽误时间”……
刚过8点,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电瓷新村社区胜利二村广场上的核酸检测点,不少居民已经在等候了。手消、撕开棉签、身体前倾、探脖子找视线、抬手、擦拭咽后壁3次……“全副武装”的孙小平,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平均不到11秒。不到9点半,孙小平已经做完350人次的核酸采样。6个小时、采集完1400份样本,脱下防护服的她,脸上和耳后都是勒痕,手臂和脖子也是僵硬的。
短短几天,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已累计派出医护400多人次,采集标本超过30万份。和孙小平一样,护士们都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日出去支援的。有人因为长时间戴口罩,脸上一茬接一茬起疹子;有人胳膊酸疼贴上了膏药;前几日阴雨不断,很多护士的手冻得又红又肿。“看着他们我止不住心疼,他们的手,既是为人父母、子女、爱人的一双普通的手,也是负责治疗、护理、救治的神圣的手啊!”该院护理部主任褚志平忍不住哽咽。
新的核酸采样支援报名工作开始了,医院的护理工作群不停响起提示音,那是接连不断回复的“收到”——一双双新的“手”又举起了。
记者 蒋明睿 王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