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董翔 胡明峰
“书记,今年的送春联活动还不开始搞啊?”过了腊八就是年。从上周开始,江苏南京市鼓楼区工人新村社区书记吴伟粉走在工人新村小区里,就常被居民“催”。一项延续十多年的小区传统是,每到过年前半个月,社区书画协会的书法爱好者们都要手写几百幅“福”字和春联,送给居民。这是工人新村小区4000多名居民特有的仪式感和“小确幸”,年年“人满为患”,欢笑声此起彼伏。
最近几年,居民们笑得更欢。60多岁的老小区出了新,修了路和广场,新设了兴趣班和艺术团,不断推出的新福利和新保障,正惠及越来越多的人。
这背后的努力是,“十三五”期间,南京每年75%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老旧小区改造、无物业小区全托管、失能人员照护险、“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等举措接连落地,发展为民、共建共享的承诺,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农历新年又要到了,工人新村的居民们,乐呵呵地奔向新一年。
资料图:南京工人新村小区。记者 陈俨 摄
“花甲”小区“变身”后底气足
“七二〇厂来盖几栋,公交公司来盖几栋,南汽再盖几栋,小区就形成了。”39岁的吴伟粉从老社工那里听说工人新村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在一眼望去全是平房的南京,这里建起最早的几幢二层小楼,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七层楼到处盖起,户型各式各样。占地不过0.08平方公里的工人新村,挤下52幢居民楼,门牌号五花八门,相邻号码的两幢,可能就分布在小区的两头。
半个多世纪里“攒”下一大堆问题。居民楼大多年久失修,天台和墙体漏水严重,雨天是“梦魇”。外立面破败,道路坑洼,100多个单元门里有门禁的只有7个,外人随意进出,小广告直接贴到居民家门上。城市日新月异,曾经“风光”的工人新村却是日益破败,和周边格格不入。
2018年,工人新村小区迎来出新改造。资金有额度,但居民可以决定怎么花。加装门禁,被大家一致推举到首位,回家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了。2016年以来,南京市连续6年将老旧小区改造列入民生实事,“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整治老旧小区1282个,新增停车位近2万个,受益居民39万户。
外立面整修翻新,统一加装晾衣架、空调罩、雨棚,楼道里装上夜灯,总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三处休闲广场得到改造……60多岁的工人新村小区迎来“变形记”,每平方米的房价立刻上涨了5000元。临近东门的厚德广场,一半是开裂的硬化,一半是废弃的花坛,平整翻新之后,每天上午,两拨大妈轮流来跳舞,音箱里放着抖音最流行的音乐。到了晚上,年龄更大一些的银发“奶奶组”还要来跳一阵,幸福的烦恼随之而来,“太吵啦,你们快来管一管”,不少居民都来找社区。
去年夏天,小区因出现确诊病例实行封控,吴伟粉和4000多名居民一起经历大考。“我刚动完手术,要去医院换药”“我家里一点盐都没了”,平日里再普通不过的小事,此刻举步维艰,各种诉求从话筒那边传来。但包括吴伟粉在内的社工也都在外隔离,她只能远程“遥控”。上门测温送饭的工作人员每次敲开门都问:“看你一天到晚都打电话,在忙啥?”
后来大家习惯了封闭生活,提出的需求明显少了。有人趴在窗户上,拍下院子里正在忙碌的“大白”,发在小区群里,“我们在家里吹空调,他们在楼下晒太阳,大家都理解,少给人家添麻烦。”
“失能老人照护险,我老了也要有”
小区7号楼里,95岁的许兰英床前挂着一叠粉色单子,上面记录着每次有人上门护理的日期、时长、项目。最近的一次是在1月12日,两个半小时里,来自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用温水为她擦洗了身体,更换了衣服,并帮她借助器具移动,以此锻炼身体机能。
许兰英在床上躺了快两年。在此之前,她经历过两次大手术。第一次是84岁那年,医生从她肚子里取出一个拳头大小的瘤。从那以后,许兰英的身体渐不如前,摔跤变多了。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9年底,她骨折的右腿被打上两颗钢钉,再也没站起来。
那个春节,许兰英和子女在医院度过。手术被安排在大年初五,出院已是3月份。照顾母亲的重任,落在了大女儿张玉兰和四个儿子身上。他们制作了排班表,就贴在床头,每人轮值一天一夜。
2021年7月,一项名为“失能人员照护保险”的制度在秦淮区先行试点一个月后,正式在南京全市推行,参保人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持续3个月以上失能,经评估为重度失能等级后,可以与照护服务机构签订协议,享受照护服务。随后的半年里,超过2万人成为这项新制度的受益者。
许兰英是其中之一。10月25日那天,来自鼓楼区一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第一次走进她家,随后以每周两次的频率上门照护,不用交一分钱。按摩、喂饭、洗脸、修脚、理发,各种项目五花八门。张玉兰认为,母亲最喜欢的项目是按摩穴位,每次按完问她感觉怎么样,老太太都会用力地点点头。“穴位什么的我们哪懂。让专业的人来帮她按,我们放心,她也舒服。”张玉兰打心眼里感谢政府对失能老人的关爱。
除了这些,机构每天还提供送餐服务,做好的饭菜有荤有素,鸡肉鸭肉红烧肉轮着来。但躺在床上的许兰英不方便咀嚼,所有饭菜都要打碎成糊糊,喂到嘴里。生病前,她身材偏胖,腰围足足四尺,刚跌跤去医院时,四个儿子一起抬着她下楼,累得气喘吁吁。如今,她因病瘦了一大圈,但食量依旧惊人,每顿都要吃掉两碗饭。
张玉兰没想到母亲能得到这样的服务。“上门服务的每一个人,讲话都很客气,照顾也周到。这个政策不错的,希望等我老了,也能继续享受。”
“想学微信!”
“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1月15日晚上6点多,家住17号楼的兰桂如电话怎么也打不通,微信电话也无人接听。敲开她家屋门,老人却正准备吃饭,不久前刚从外面回来。
“好好的您怎么关机了?”面对吴伟粉的询问,老人不好意思地笑:“我今天在外面走了好远,怕儿子看到步数又要讲我。”这一天,84岁的兰桂如行程满满:逛逛玄武湖,去银行办事,到农贸市场买菜,一天下来微信步数已经超过14000。因为腿脚不好,家人不让她跑太远。“关机就不计数了,他们看不出来。”琢磨了四五年微信,兰桂如早就发掘这些“隐藏技能”。
五年前,兰桂如搬到工人新村,专门挑了二楼的房间,一个人住。初来乍到没有熟人,她大多数时候只能在家看看电视。虽然有智能手机,却只会接打电话、收发短信这些基本操作。跨越数字鸿沟,银发网民的福利很快到来。2018年,社区启动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班,取名“鹤颜手机班”。兰桂如当即报名,成为培训班第一批学员。
“想学微信!”第一节课上,一群白发老人认真得像刚上学的孩子。“平时子女工作忙,打电话可能打扰到他们,有事用微信留言联系,方便。”在兰桂如心里,这是父母对子女减少叨扰的关爱。
开班至今已有40节课左右,老年人越聚越多,授课内容更加广泛。从转发到原创,从原图到美图,兰桂如的微信朋友圈也愈发丰富。在这个班里,她的社交朋友圈渐渐扩大。曾经久未联系的老同学,也在同学群里再度聚首,分享生活的精彩。
“新鲜的东西太多了,我肯定是追不上年轻人,不被时代抛弃就行。”过去一年,好学的兰桂如亮出“成绩单”——手机预约挂号看病,跟APP练唱歌。每当遇到新东西,她总会感慨“学得不好,会得太少”。可在孩子们眼里,“80多岁的老太太还会搞这些,已经很可以了哦”。一声声鼓励,是子女对父母拳拳支持的温柔。
“报个平安,我已到家……开心快乐,真好。”手机开机,兰桂如在“马家小院”的家庭群里发出消息,简单汇报一天的行程和开心的事。“以前我是孩子们的监护人,现在我老了,他们是我的‘监护人’,我都听孩子们安排。”
“一件事一次办”上线,办事快好过年
一如往年,武翠翠仍旧从年头忙到年尾。过去一年也有不同,她忙出了新方向。
小区115栋一个60平方米不到的屋子里,武翠翠一家在此生活。这里还是她的公司所在地,办公室就设在窄小的书房中。2016年,从事会计工作的武翠翠选择辞职,自己成立了一家代账公司,“自己给自己打工,有奔头”。
7点30分出门,在下午5点30分前赶到最后一个办事服务大厅。最忙的时候,武翠翠一天身兼5件事,要跨过四五个区。“然而,时间都浪费在了路途中。”这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她所服务的中小型企业,大多是创立初期,很多关键细节创始人容易忽视,给企业发展带来影响。
“注册完公司,进行税务登记,核定税种,领购发票……在公司上班和自己单干完全不同。”武翠翠要做的,就是帮这些企业一趟趟跑到各个政务服务部门,办好各项手续。为了办理企业员工参保,她曾经从工人新村小区,坐了近3个小时的地铁到高淳。2021年以前,员工参保都需要在柜台办理。
正是这些无谓的时间消耗,让她无暇分身顾及其他,成了客户的“跑腿”角色。近年来,南京各区大力推进“一件事”改革,武翠翠亲身见证着便民服务的利好。现在,员工参保可由公司法人进行信息采集,直接线上登陆南京人力资源保障网完成。
武翠翠发现,过去在办事大厅“狩猎”的“黄牛党”也渐渐没了踪影。企业在办理企业变更方面的手续时,公司章程修正案等一系列填报素材让人头大。“黄牛党”几张填报指导单,收费500元。在“一件事”改革中,“官方正版”上线,工作人员细心指导解答,得到一众好评。
时间空出来做什么?对武翠翠而言,就是学习新政策、提供好建议!“我决不是要做跑腿类的工作,而是要成为中小企业成长路上的可靠助力。辅助企业合规、合法经营,把最新的政策咨询弄懂吃透,传达给企业。”
“一窗提交、一表申请、一次出证、一码准营”,一系列改革举措让企业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武翠翠还是忙,不过她的足迹却是从办事大厅,走向了各个企业。做好细致时间规划后,武翠翠有了陪伴儿女的时间,平时帮忙照顾孩子的老母亲也有了“假期”。
“每年都要守到年三十,给企业开票站好最后一班岗。今年没有三十,忙到二十九了。”武翠翠说。
翻开新的一页
对于张玉兰来说,新的一年到来,母亲许兰英又平平安安长了一岁。这是最大的意义。
她深知,母亲这个年龄和身体状况意味着什么,她没奢望太多,只想着母亲能每天好好吃饭。作为家里唯一一个女儿,张玉兰总被母亲“开涮”。有时,许兰英盯着她看半天,嘴里冒出一句,“你叫啥?”张玉兰猜,母亲多半是故意的。
这和许兰英的性格有关。退休前,许兰英在街道环卫所干了十多年,她爱聊天,能干活,几十斤重的大板车拉起来就跑,整条街上的人都认识她。退休后,许兰英依旧坐不住。“我们来看她要提前预约,不然人就不在家。”80多岁时,许兰英还经常独自走3公里路去鸡鸣寺烧香。
如今,闲不住的许兰英终于“消停”了。虽然身体失能,她脑袋依然清醒。大年三十晚上,许多老年人九十点钟就睡,但许兰英的眼睛睁得很大。“你怎么不睡呢?”张玉兰问她,许兰英像个孩子一样,用歌声来回答。几个儿子轮流带着儿媳和孙子们来拜年,这是老太太最开心的时候。子女们叫啥名字,谁大谁小,她都能准确说出。
今年元旦,兰桂如自己找模板制作了一条祝贺视频,在亲朋好友间频频获赞。往年春节,两个儿子都会携家带口来此过年,六七口人挤在狭小的客厅里,转个身都费劲。但饭菜一摆,筷子一动,每个人都笑意融融。今年,兰桂如悄悄准备了一个节目给子女们——献唱一首刚在手机上学会的歌曲《好人多》。
与家家户户置办年货、张贴春联不同,在社区工作十余年的吴伟粉,对于年味儿有着自己的感知方式。年前半个月,小区里就已经有外地商户打扫屋子,关门准备回老家。吴伟粉和社工们往往要再提前几天,挨个走遍小区里的120多家商铺,把安全告知书一封封送到每位店主手上,提醒他们走之前千万记得关闭水电煤气。“年底了,干社区的心里都绷着一根弦,万一出点什么事,老百姓这年还怎么过。”
连续几年大年三十,吴伟粉都在社区值班室里度过。一墙之隔就是居民楼,晚上六点多,饭菜的味道就从窗户外飘进来,直往鼻子里钻,“香得不得了”。由于地处市中心,紧邻地铁口,周边有学校,户型小房价低,工人新村小区备受外地租户青睐,流动性大,换手率高。早年间一到过年,小区里的汽车就变戏法一样突然少了许多,平日里挂着苏A牌照看不出来,这时候满载着年货开往全国各地。这两年,许多人响应就地过年号召,主动留在小区,车子又多了起来,吴伟粉晚上在小区里巡逻,寒夜里,灯火又一盏盏点亮。
今年的送春联活动,吴伟粉把日期定在了三天后的大寒。她和工人新村小区的居民们都相信,过了最后一个节气,生活会翻开新的一页。
读懂“城市的温度”
左中甫
有人说,衡量一个城市的建设品质,可以先查看它的下水道,在“里子工程”里审视城市建设的价值追求。不妨说,要度量一个城市的民生品质,最好的方式是深入寻常巷陌,在万家忧乐中感受城市的温度。
南京这座城市暖不暖,有多种观察和感知的维度。离过年还有两周时间,本报记者“潜入”这座城市的一个老小区——工人新村,用脚步度量、用眼睛观察、用内心体察。从老小区出新改造到战疫大考,从开展失能老人照护到启动智能手机培训,从春联发放到日常办事服务……一枝一叶总关情,桩桩件件见温度。透过工人新村这扇窗,人们不难观察南京这座特大城市的民生底色、幸福成色,不难感受这座城市对民生建设的用心与用力。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城市的温度,来自于发展为民的价值导向、民生优先的实践指向,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篇报道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感受一个城市的温度,不光要仰视高楼大厦的霓虹闪烁,更要俯察背街小巷的万家灯火;不光要问外来客人印象如何,更要问本地居民感觉怎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永远是民生建设的努力方向。
对于城市的主政者而言,城市的温度理应是念兹在兹的日常牵挂。一方面,普惠性民生实事要办实、办好,努力让全体居民都能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对特定人群特别是困难群体要重点关照、悉心呵护,让共同富裕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鲜明指向。始终保持对万家忧乐“有感”,民生建设才能“有为”,我们才能在一个个“工人新村”里切实感受到城市的美好与温暖,才能在一个个城市的民生温度里真正读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