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感谢看不见样子的“你们”
2021-08-11 07:04: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丁蓉 (南京市建邺区凤栖苑社区居民)

7月27日,台风过境,早晨我像往常一样上班。10点多,接到妈妈电话,告诉我小区有了确诊病例,将实行封闭管理。

真没想到有一天,我会离疫情这么近。第一次经历这样的特殊情况,多少有些慌张。采购完物资回家,我看到大雨里,很多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站在门口,很难分辨他们是志愿者还是医生,还有警察、救护车、看热闹的人以及正在封门的工作人员……门口的志愿者问我是否进小区,并告诉我,进去之后就不可以出来了。

当天傍晚,一位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来到我家。问过才知道,他既不是医生,也不是社区工作者,而是未来14天负责我们单元的志愿者。交谈中还了解到,志愿者们几乎都是基层党员,从各个单位抽调而来。他们送来体温登记表、个人信息表和《致居民的一封信》,信上明确了今后的生活安排,让我减少了很多焦虑和慌张。

随后,我和家人慢慢适应了“被隔离人群”的新身份。每天早晨的“固定动作”是吃早饭、做运动、测体温、翻看小区微信群的消息以及“开盲盒”。“盲盒”是志愿者的每日“投食”,从隔离第二天开始,每天早晨8点多,志愿者就会挨家挨户配送当日的菜品,有荤有素。

隔离在家的这些天,什么都靠志愿者。送菜、倒垃圾、做核酸、拿快递……刚开始隔离时台风暴雨,后面连续多日高温,我穿着T恤在家里,不开空调都满头大汗;小区没有电梯,最高8层楼,志愿者们顶着三十六七摄氏度的高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爬上爬下,我在窗边亲眼看到,结束半天工作,他们的衣服能挤出水。而且志愿服务期间不能回家,只能住酒店,他们每天除了睡觉就是为我们服务,实在辛苦。

随着居家时间变长,我在小区微信群里看到,有些邻居开始有情绪,对志愿者说话也不友好。7月31日,大家普遍反映菜吃不完,小区群里通知送菜停一天。当天下午,有邻居在群里说,“等了一天,饿死了。”我第一时间回复,“志愿者工作很辛苦,请仔细关注群消息,避免漏读。而且昨天送的菜很多,还配送了面条馒头等面食,‘饿死了’未免有些夸张了。”没想到我的发言一呼百应,有好心的邻居表示,家里还有很多菜没吃完,可以分享。

隔离进度条过半的时候,微信群里的声音从抱怨、挑刺、不适应,慢慢变成了理解、尊重和称赞。

隔离期间,社区最大程度满足大家的要求,也在不断优化管理的程序。隔离刚开始时,我们是手动记录体温,每天把体温表拍照上传到微信群汇总,后来群里发布了体温记录的链接,链接最下方还有一块区域专门用来填写对志愿服务工作的建议和自己的需求,社区第二天就会作出回应。

隔离让生活慢了下来,而各种生活保障,让慢下来的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隔离期间,每家每户都发相同的食材,但是邻居们都能做出不一样的菜,微信群里时常上演厨艺大赛。有一天看到邻居分享的葱油拌面,我按照教程切好了葱,接着炸葱油、煮挂面,再来一颗溏心蛋,一顿完美早餐就做好了。还有一次看到小区群里分享韩式烤肉,腌肉、小火慢烤,配上一块西瓜拍了照片分享,收获了一大波点赞。我把这些天的生活和感受发到社交媒体上,很多“隔离人”也和我分享他们的隔离故事,其实隔离生活没有那么枯燥,大家对各自小区志愿者的工作都非常认可并积极配合,抗击疫情,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8月10日13:00,小区微信群发布消息,正式解除“足不出户”封闭隔离管控,转入7天“不出小区”过渡期管理。终于从隔离的第一天走到了最后一天,14天在期待解封倒数的时光里显得很漫长;14天也很短,短到我还没来得及去问一声志愿者的名字,看清他们的模样。

当天早晨,小区群里一直在讨论可以点外卖之后都想吃点什么,有人说奶茶,有人说龙虾,有人说炸鸡,一位阿姨打断了大家的讨论。阿姨说,“感谢这些天来志愿者们的奉献和服务!”紧接着,又有几位邻居晒出手写的感谢信,还有小朋友录下自己表演的节目感谢志愿者。没有谁理所应当为我们的生活承担这些重担,志愿者穿着防护服、戴着面罩,我不曾有机会看清他们的脸,没有机会当面道谢,是我隔离生活唯一的遗憾。

(记者 鹿琳 整理)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