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 吴婷 记者 丁小玲)南京江北新区葛塘街道城市、农村、产业园三态兼具。疫情发生以来,葛塘街道坚持问题导向,精准科学施策,统筹城乡一张网,下好战“疫”一盘棋,同时积极联动智能制造产业园(中山片区),形成了“党委领导、各方呼应、全民参战、全域行动”的态势。
把好“三关” 筑牢城市安全网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家园,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严守牢,就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保卫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守好社区,就是守住城市、守护人民。
街道聚焦重点区域,把好三道“关口”,拉起疫情防控安全网。把好“入口关”,辖区各小区、商超、农贸市场、写字楼等场所入口处设置专人值守,对进出人员严格执行佩戴口罩、体温检测和“扫码入场”“绿码通行”。把好“聚集关”,关停文体旅场所,公共场所做到屏幕亮起来、喇叭响起来、告示贴出来,提醒群众不聚集,做好个人防护。把好“消杀关”,持续加强防疫消杀力度,组织环卫工人加大对地铁站外围、车站、垃圾箱、公厕等公共设施和公共区域的消杀、垃圾清运频率,最大限度消除疫情传播隐患。
如何保证重点人群管控“不留死角、不漏一人”?大数据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街道在大数据下发的重点人员数据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上门、电话、微信等方式核查信息,切实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并以此为基础,按照网格划分,落实“五包一”服务。此外,大数据的使用还为全员核酸检测查漏补缺工作提供了精准“导航”。由医务工作人员、社区网格员、民警组成的“核酸采样组”主动上门,确保不漏一户一人。
守好卡口 夯实农村防护墙
根据农村地区实际,街道在各村组出入口设置了10余个疫情防控卡口,并实施标准化管理,统一配备集装箱板房、张贴防控告示、配备测温设备及消毒液,机关党员干部与村(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组成“班组”,实行24小时轮班制,对进出村组的人员、车辆进行信息登记、体温检测、“健康码”查验,不漏一人一车。
据了解,从7月29日起,前程村在647路公交底站又增设了一处卡口,对外地车辆、过境车辆进行劝返,主动上前一步,全力防止疫情蔓延。
各村充分发挥村组长、老乡贤、老党员的威望高、情况熟优势,积极参与防控,有效助力核酸检测、信息摸排等工作。同时针对村内老年人较多的情况,网格员们上门通知老人核酸检测时间、地点,帮助老人提前申领苏康码,在酷热的盛夏,用“铁脚板”踏出了群众的安全线。此外,根据农村村民居住分散的特点,村居充分利用流动小喇叭,不间断循环播放疫情防控提示,并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手册等,引导群众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协同联动 打造街园共同体
近年来,葛塘街道始终本着合作共赢、联动图强的理念,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同频共振、共谋发展。自疫情发生以来,街道积极联合智能制造产业园,在中山片区设置核酸检测采样点,方便周边企业职工参与检测。同时前程村的党员干部、志愿者驻点园区,在采样点负责医辅、引导等工作,进一步充实园区防控力量,助力检测工作高效有序完成。以此同时,6名来自园区的志愿者也主动下沉接待寺社区检测点,携手共同完成三轮核酸检测任务。
针对园区不少企业员工居住在宿舍或周边社区的情况,葛塘街道积极发挥属地职责,双方共同设立了服务组,联动落实重点人员的防控措施,“五包一”工作人员与居家隔离对象建立联系,除了每日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还主动帮助采买所需物品,并及时在线答疑解惑,交流互动、安抚情绪,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爱。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严峻的抗疫形势,葛塘街道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动员各方力量,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有力有序推进疫情防控工作,为全街居民群众撑起一面网格疫情防护的安全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