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与烟火气共生 南京老城南这处“新晋网红”元旦吸粉
2021-01-03 07:00:00  来源:现代快报  
1
听新闻

元旦假期,在南京的“资深”景点夫子庙、老门东之间,又添新晋网红打卡地。位于南京老城南的小西湖片区,颜值悄然提升。马道街沿线,原本的棚户区经过改造,变身网红咖啡馆、甜品店,吸引了不少文艺青年打卡。一处与原住民“共生”的院落里,老人不时会回来打扫打扫房间,倒数着搬回来的日子。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徐红艳 刘静妍

老房子变身新网红,木制屋架、楼梯原汁原味

逛完老门东,沿着马道街一路往西,就可以走进小西湖历史风貌区。扑面而来的是老城南的市井生活气息,又裹挟着一些时尚味道。2021年元旦前后,马道街新开了好几家咖啡馆、甜品店、酒吧。

熙湖里29号,温暖的阳光洒进落地玻璃屋,映着旁边紧挨的老旧青砖墙。走进去,玻璃栈道罩着一段斑驳的木楼梯。拾级而上,在阁楼能看到房子原本的木屋架,又用钢梁挑木梁加以固定和支撑。

这里是一家新开的咖啡店,墙上还挂着改造前的老照片。经历岁月的洗礼,小西湖一度成为一个老旧棚户区,房屋年久失修、布局混乱、居住拥挤。如何既留住城南老味道,又改善这里的环境,是这次改造解答的难题。

棚户区变身小复式,老人每天来看变化

最近,70岁的陈鸿荣一有空就来到位于堆草巷31号的“新家”拾掇一番。“你看现在卫生间和厨房多宽敞,装修也很好。”1月2日下午,在改造一新的家里,陈鸿荣忙着打扫卫生间,他还打算过几天把复式阁楼收拾一下,打造成一个储藏间。

这样好的居住环境,是陈鸿荣和老伴以前不敢想的。“等到阁楼收拾好,家具买好,我们就能搬回来了。今后的生活质量相较以前来说,可是跳跃式的。”陈鸿荣高兴地说。

从改造前的老照片尚可以看到,那时每家每户没有单独的厨房和卫生间,在过道旁搭个台子就是厨房,几家人挤在狭小的空间做饭。过道的墙壁熏得发黑,私拉电线乱成一团。这在小西湖片区曾是普遍现象。

记者了解到,2015年相关部门谋划小西湖片区改造时,探索了全新的老城更新思路,不再大拆大建,从能拆则拆到尽量保留。专家和居民一起商量,最终确定了“自我更新、有机更新、持续更新”的保护新路径。

这里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老城南民居、老街巷肌理,还有与原住民“共生”的烟火气。堆草巷31号院落原有5户人家,如今搬走了3户,陈鸿荣和张德恕两家选择留下。院落后半部分将改造成小西湖片区设计规划师的工作室,东南大学专家别出心裁设计出“共生院落”,让老人居住和年轻人工作同处一个屋檐下,做好邻居。

24小时书店正在装修,“共享院落”已开放

绕过一排已经开业的临街咖啡店,片区中部还有很多院落正在装修施工。一家正在装修的24小时书店,门口还挂着“虫文馆”的牌子。旁边一座房子,透过透明的落地窗,可以看到屋里的秦淮灯彩等非遗元素,年味儿十足。

这些正在装修或即将开放的场馆,围绕着一处“共享院落”。小院门口挂着“刘家后园”小木牌。隔着镂空的砖墙和篱笆,可以看到院子布置得清新雅致。小院后门敞开,还安排了桌椅,游客可以进去歇歇脚。

这个院子约100平方米,属于居民刘师傅家的私产,原来是一个后杂院,但它地处整个小西湖片区的公共开放空间。经过商量,刘师傅同意将这个院落打开,打造成一个共享院落,这样,整个小西湖片区的居民能有一个休息、活动的空间。刘师傅家也选择留下,继续住在这里。他家的房子是一座1937年的老屋,保留了很多历史信息,比如水磨石的地。

标签:徐红艳;西湖;院落
责编:李旸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