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海县李埝乡恰恰村。村民杨石美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和丈夫将收获的新花生搬到楼前平房顶上晾晒。她告诉记者,“今年收成还不错。等花生晒干了,我寄点给父母尝尝。”
“那时候丈夫家是3间茅草屋,做饭用的是土灶,村里都是土路。”站在平房顶上,杨石美穿着传统的瑶族服饰,诉说着20多年前村里的情景。杨石美出生于云南大理瑶族农家,1997年经人介绍嫁到恰恰村。
“我们村是少数民族村,750户村民中少数民族86户,有哈尼、布依、瑶、彝、苗等10个少数民族。”村党总支书记张华介绍说,村子地处丘陵山区,土层浅,人均耕地1亩多,村民们过去多少年都过着穷苦的日子。
为拔掉千百年的“穷根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恰恰村争取到帮扶资金200余万元,新修水泥道路24条2万余平方米,配套下水道10条3000多米。村里基础设施改善了,村民们进出方便,投资办企业的老板也愿意来了。今年以来,东海县聚焦“三精准”“三落实”“三保障”,筹集防贫保费540万元,坚持“村有业、户有岗”,多措并举推动村户增收,先后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37亿元,恰恰村也办起了“种养加”多种副业。
杨石美告诉记者,她在村委会的帮助下进了乡里的一家罐头厂,每个月收入3000元,丈夫一年也能挣3万多元。几年前,夫妻俩花7万元将原来的3间茅草房翻建成了二层楼房……这几年改善的不仅仅是房子,杨石美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通上了自来水。去年,杨石美家的旱厕也改成了水冲式厕所。
“依靠精准扶贫等政策,以前是‘看到屋、走到哭’,如今公路村村通,老百姓住上了‘小洋楼’,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张华说。
同样是远嫁过来的哈尼族媳妇张术依背也深切感受到村庄这几年的变化。张术依背夫妇做的是建材生意,去年家里买了一辆轿车,今年又花了30万元买了一辆大货车。“现在每月还银行贷款就要9000元。但是俺不害怕,生意上挣的钱够用的。”张术依背笑呵呵地说,“这得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这些外来媳妇过上了美好新生活。”
记者 赵芳 通讯员 张开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