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大的短板在农村,看病难、看病贵最突出的矛盾也在农村。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有力提升了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
家门口也可以看大病
在靖江市新桥城医院,新柏村62岁的朱天才(化名)大爷刚做完胆总管结石手术没几天。主刀医生郭建为朱大爷的刀口进行了检查:“刀口愈合得很好,再过两三天就可以出院回家了。”
朱大爷胆总管结石是老毛病了,此前曾在某三级大医院做过一次手术,“手术不太成功。后来又到上海大医院补做了一次。”两次到大医院看病的经历,让朱大爷劳神又费力。前不久,朱大爷胆总管结石再次发作,他这次选择在家门口的新桥城医院就诊。
新桥城医院是近年来靖江市新建成的两个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之一。医院占地50亩,开放床位200多张。“这样的市级区域医疗中心,靖江市今年还将再创建两个,届时全市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区域医疗中心。”靖江市卫健委副主任陶钢介绍说。
禄口社区医院,是去年南京市江宁区新建成使用的区域医疗卫生中心。44岁的曹女士刚刚在这里接受了胆囊结石手术。“手术前,我到南京城、江宁区的大医院都跑了一遍,最后决定在家门口做手术。”她说,“关键是这个手术家门口医院能做!而如果去主城区的大医院手术,大概要自费1.5万元,而在家门口的禄口社区医院手术,报销后只需自费200多元,而且这里离家近,家人探望、照顾也非常方便。”
禄口镇是南京郊区相对偏僻的街道,离主城区有30多公里。禄口社区医院院长朱锦生告诉记者,该院是江宁区政府在原先卫生院的基础上,重点打造的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经过升级改造后去年9月重新开诊。目前内、外、妇、儿、口腔等科室一应俱全,更打造出腹腔镜等一批省级、南京市级特色科室,不少二级、三级手术也能够开展。2019年,医院的门诊量达到33万人次。
解决农民看病难的突破口
什么是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省卫健委基层处一级主任科员汤苏川解释说,近年来我省农村撤乡并镇,农村居民集中转移速度很快,一些乡镇卫生院解决不了的问题,居民们会直奔三级大医院。而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是选择人口密集、远离县城,依托重点乡镇在中心卫生院的基础上,集中优质资源,按照县级医院基本标准医疗服务能力新建或改扩建的医院,让农村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在家门口解决。
“每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服务覆盖人口一般达15万-20万人。”汤苏川说,中心参照二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以全面提升农村地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老年病等综合诊治能力为重点,能常规开展三级以下手术,健全诊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形成服务功能与县级医院互补,有效承接分流县级医院的诊疗压力。
我省自2018年起,在全国率先启动涉农县(市、区)分片建设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工作,全省农村初步规划建设200个中心,今年将首批建成80个。
硬件设施堪比城市大医院
扬州市宝应县氾水区域医疗卫生中心,是扬州市规划建设的18家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之一,目前已经达到二级医院标准。记者在该院看到,新建成使用的门诊楼、住院楼及附属用房,内部宽敞明亮,配套设施齐全,室外绿树成荫。病房内空调、彩电、独立卫生间,样样都有;中心供氧、呼叫系统,一应俱全。
氾水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主任宋德宽介绍说,医院里CT、DR、彩超、胃肠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一样不少,马上还将引进核磁共振仪。同时,医院十分注重自身能力建设,近三年来引进十余名高年资专家常年坐诊,选送数十名中青年技术骨干外出进修。“过去病人许多检查这里做不了,要跑到市里去做,现在不用了,这些先进设备的引入,对医疗技术、医疗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
记者了解到,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虽然硬件堪比城市大医院,但收费标准仍然按乡镇卫生院的标准,而且报销比例也比三级医院高。
条件好收费低服务能力提升
靖江新桥城医院院长周建忠告诉记者:“随着医院服务能力提升,一些大病、重病都能治了,病人也愿意留在本地医院,再也不用往大医院奔波了。”2019年该院共收治住院病人6600余人次、手术1400余例,门诊量超过20万人次。病床使用率常年在90%以上,甚至曾出现一床难求现象。
朱大爷的主治医师郭建告诉记者:“朱大爷这次住院手术费用不会超过1万元,他的医疗费用经农保、大病救助等后,自付部分不会超过500元。”而朱大爷第一次在某三级医院做手术花了3万多元,第二次到上海手术又花了1.6万元,虽然有农保报销一部分,但自己还得掏不少。
另一位患者黄某凤,住院十多天,总共花费6909.4元,可经农保报销4389.2元,由于她属于低收入群体,经农保报销、大病救助后,实际她只需自付503.9元。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让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在家门口就诊。 记者 仲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