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农园、曹集幸福家园、新庄陈墩新型农村社区……宿迁市宿豫区今年计划新启动建设的11个农房改善项目,均位于国、省干道及县区主要道路沿线,交通便利,产业丰富,相邻项目之间车程均在15分钟内,实现了“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点线面结合布局。
在农房改善过程中,注重乡村肌理、文脉传承、生态协调,防止“千村一面”和乡村景观城市化。宿豫区委书记、宿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海红说,区里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先行”的原则,以“优居、强村、兴产、富民”为总目标,将农房改善与产业发展、交通水利、社会治理、基层党建“五位一体”同步实施,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集中居住示范项目,确保农民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
仰化镇涧河特色村,一个占地4亩左右的老树广场引人注目,这里集中了全村“上了年纪”的树,广场东侧是一排排新建的精致两层小楼。“你看,我家老宅基地上的这棵泡桐树龄超过40年了,村里建新房为留下这棵树,少盖两套房。”今年55岁的李存广指着老泡桐树说。如今,新房建成了,他还选了老泡桐树旁边的房子,“树在,老家的感觉就还在。”
仰化镇党委书记罗旋告诉记者,涧河特色村规划建设中坚持民意优先、因地制宜,对居住、产业、配套进行系统化设计,完整保留村庄肌理现状,彰显乡土风情,方案荣获全省农房设计方案二等奖。
在该区曹集乡的双河特色村,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则是另一番风景。双河里社区党支部书记唐建春介绍,村里70%的房子是楼房,而且都是2000年以后建成的,因此采取就地改造和翻建插建两种模式,在原址改建民居。“改造前,乡里先根据每家实际情况出效果图,大家满意了才开始施工。”村民侯胜利从手机里翻出房子改建前的照片,如今那两层小楼还在,但乱搭乱建已全部拆除,青色小砖外墙面整齐划一,配上了红棕色镶铆钉的木门和仿古门楼,显得典雅美观。4月7日,该村入选首批江苏省传统村落。
宿豫区农房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区启动农房改善项目31个,建设房屋9350套,目前已完成交付3431套,其中10个改扩建项目已开工建设房屋2915套;11个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已全面启动建设,目前在建房屋3233套;10个镇区幸福家园项目已全部进场施工,启动建设房屋3202套。所有项目基础设施配套“五通八有”,建有党群服务中心、“三来一加”厂房、幼儿园、卫生室等。
宿豫区还积极做好农民集中居住“后半篇文章”,将产业同步配套放在优先位置。区长殷其国说,区里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这里是我们村的集中居住区,东侧发展黄桃产业,南侧是草莓产业,草莓园再往南是连片莲藕产业……”在新庄镇杉荷园社区朱瓦新村集中居住展示厅,社区党委副书记赵跃介绍,仅特色农业便可带动1000多名农民创业就业。在新庄草莓园东区B02草莓大棚内,53岁的盛继华说,自己做梦也没想到,打一辈子零工,到老了还能搬进别墅般的新房,更没想到自己还能在家门口创业,种了6个大棚,共计10亩,“去年一个大棚收入6万多元,今年收入跟去年差不多吧。”
乡镇有主导产业,农村新型社区和幸福家园有就业创业项目,正成为宿豫乡村的“标配”。在2020年底前,全区计划建设“三来一加”厂房15个,目前已建成7个;已建乡镇产业园区9个,引进项目135个,可带动就业9000人,目前已有5435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记者走进关庙镇水汉新村标准化厂房内,冈野服饰公司的几十名缝纫女工正紧张地忙碌着。公司副厂长刘成艳说,员工保底月工资3500元,已带动当地60多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随着农房改善工作的推进,宿豫区积极探索并初步建立“一委两站五岗”组织架构,即在新型社区成立社区党委,下设党建工作站、文明实践站以及便民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优居、网格治理、富民增收等5个专职岗位。这样一来,既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又握指成拳、形成合力,本着“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合力推动乡村振兴。
记者 徐明泽
通讯员 沈晶晶 钱 进 周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