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高质量发展,既要强优势,也要补短板。今年以来,南京瞄准薄弱环节,打好“攻坚战”,啃下“硬骨头”:精准脱贫,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落下;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色发展底色更亮;防范化解金融等各类风险,守住经济平稳发展的底线……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部署,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南京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高质量发展更显“成色”。
“一村一法”“一户一策”实施精准脱贫
“今年,村集体稳定性收入达到180.7万元,成功实现告别‘薄弱’。”作为全市最后一个“摘帽”的经济薄弱村的村支书,高淳区阳江镇临湖村支书孙爱牛最近松了口气。
临湖村去年村集体稳定性收入低于我市确定的100万元标准,属于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一年时间,村集体收入几乎翻番。谈到“摘帽”的过程,孙爱牛介绍,村里利用市农业农村局、紫金农商银行等提供的帮扶资金购置经营性物业对外出租,今年收益达45万元,是新增收入中来源最大的一项;此外,江宁区交建集团帮扶村里发展苗木产业项目,也为村里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临湖村村集体经济的大幅提升,源于我市实施的“一村一法”脱贫方案,而对于低收入农户,我市则实施“一户一策”的脱贫方案。
2019年,我市未脱贫低收入农户有135户、338人,虽是“极少数”,但都是难中之难。为此,市、区两级扶贫部门精准制定脱贫措施,通过落实公益岗位、劳动力稳定就业,纳入低保、五保、残疾人补助等社会保障,落实子女赡养义务、爱心挂钩帮扶的方式,135户全部脱贫。
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市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有3.94万户、7.73万人,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有200个,经过4年来的脱贫攻坚,到今年底,全市农村低收入人口百分百脱贫、全市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百分百“摘帽”,实现两个百分百。
在确保收入脱贫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我市的脱贫攻坚工作一直围绕“高质量推进”展开,把“两不愁三保障”作为核心指标,持续深化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扶贫等举措。义务教育方面,全市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受资助人数达9502人次,教育费用减免372.6万元,生活补助发放1211.3万元;基本医疗方面,对经认定的9类13.5万名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补助,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签约家庭医生53693人;农村贫困家庭住房条件改善方面,1319户危房改造任务,于今年5月底全部完成。
脱贫攻坚,除了依靠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万名党员干部帮万户”“百企挂钩帮百村”和“宁姐月嫂”培训项目等一系列精准扶贫举措,在全市构建了“大扶贫”格局,营造了全社会积极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在自身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我市还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积极帮扶兄弟城市。目前我市共承担了8个地区的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工作任务,分别是:对口帮扶陕西省商洛市、青海省西宁市;对口支援西藏墨竹工卡县、新疆伊宁市和特克斯县、重庆市万州区;对口合作辽宁省鞍山市、江苏省淮安市。今年,我市共落实援助资金9.46亿元,援建项目187个,促成合作项目112个,带动贫困人口10.5万人脱贫,助力陕西商洛、青海西宁分别完成了2019年度脱贫摘帽和巩固脱贫目标任务,为“三对”地区脱贫攻坚、发展振兴、长治久安贡献了南京力量。
铁腕推进污染治理,绿色名片擦得更亮
近日,一个以汽渡文化展示为主题的公园亮相滨江,它的“前身”是板桥汽渡码头。经过一年多的改造,场地内的黄沙、石子、机械被清理干净,栽种了600多株乔木,辅以灌木和草坪。复绿后,这里生机盎然,汽渡的历史记忆则被保存在公园内一座由渡船改造而成的微型博物馆里。
这是南京开展长江大保护其中的一个镜头。
今年3月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暨河长制工作会议。会上下发了《2019年南京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及分类实施方案》和《南京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巩固提升方案》两份文件——加快治污攻坚,任务被量化。
根据这两个方案,南京全年实施10项工程,围绕长江大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提升和土壤修复治理展开。
保护修复长江生态被摆在压倒性位置。南京启动长江排污口排查整治、长江岸线清理整治和长江生态修复提升行动,截至目前,长江二桥至三桥35公里范围内生产岸线基本退出,沿江绿化造林新增6200亩,滨江岸线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治水治气,南京全面发力。
今年,南京水环境提升明显,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截至11月,全市22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省考入江支流水质提升,建成区消除劣V类水体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蓝天保卫战”方面,今年以来,受到不利气象条件影响,空气质量改善压力巨大,守护蓝天,南京迎难而上。8月,南京出台史上最严的治气措施,被称为“大气管控40条”。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钱锋介绍,“大气管控40条”出台后,全市上下更大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观。进入秋冬季,在常态化推进工业排污、机动车尾气、工地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等各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同时,我市重点加强秋冬季应急管控工作,把秋冬季应急管控与重污染天气应急、重大活动保障相结合,实施精细管理、差别管控。12月以来,我市还部署实施了“冲刺十五天、奋力增蓝天”专项行动,以年度PM2.5浓度控制在40微克/立方米以内为核心,力争进一步提升优良率,确保实现省下达的阶段性改善目标。
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南京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老百姓从碧水蓝天中收获了更多幸福感,美丽古都的绿色名片擦得更亮。
坚决守住底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近年来,我市金融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2%,居全国第4、全省第1。“在金融业规模效益不断提升的同时,金融整体风险也保持总体可控。”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
企业流动性风险是金融风险攻坚重点。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建立会诊帮扶机制,压实金融债委会职责,主动协调金融机构,共召开各类融资协调会100余场,着力缓释化解企业即期资金链风险,坚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为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市推进江苏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南京子平台”建设。截至10月末,平台共接入中小企业21309家,发布融资需求101.62亿元,获得授信金额76.63亿元,融资撮合率达75.41%。
此外,推广民营企业转贷互助基金工作也在不断落实。相关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基金总规模为10.177亿元(其中市、区两级财政出资9.96亿元,会员企业认缴出资0.217亿元),累计完成转贷业务1177笔、转贷金额68.6558亿元,带动实际续贷融资总额77.4319亿元,共惠及我市民营企业789家,笔均转贷金额583.31万元。
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有效加强金融监测预警,南京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开通非法集资互联网举报平台,并依托省非法金融监测平台、省扫黑除恶非法金融活动监测平台,做到信息互通,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组织对全市各区网格员骨干针对性培训32批次1992人,提升网格员发现、监测和识别非法集资的能力,有效保障正常金融秩序。
在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的同时,我市同步推动各领域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和重大矛盾排查处置,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战”。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全面落实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扎实有效开展,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各方面风险得到有效防控,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坚强保障。
本报记者 江瑜 李都 王健
李任娟 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