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强富美高新江苏 五年奋进看答卷】四个样本的“花式”增收
2019-12-14 07:2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黄红芳  
1
听新闻

  答好“富民”这道题,江苏全力以赴,让每个人群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不让“平均数”掩盖“大多数”,不让短板弱项拉民生后腿,不让病痛意外击碎家庭幸福……我们选择一个群体谈收入,一个小区看住房,一个政策看保障,一个村子看脱贫,管窥江苏百姓的“花式”增收法。

  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天地宽

  

创业大学生顾若君

  头戴安全帽,穿着工作服,钻进堆满建材的仓库维修机器……很难想象,眼前的这位柔弱女子竟是一家机器人制造公司的创始人。

  6年前,吴晶晶从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毕业,入职上海一家机器人公司。在工作中,她发现了工业机器人的巨大市场潜力,毅然辞职创业,从刚开始代理机器人销售,到研发行走机器人。去年11月,吴晶晶在东台创办自己的机器人公司,重点研发和生产农业、水泥、家电、建材、化工、纺织、医药等行业的“七轴行走机器人”,产品主要销往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企业。“今年公司年销售额有望突破千万元。”吴晶晶说,创业永远都是困难与挑战并存,江苏有最好的创业政策,在自己最困难时,正是地方政府及时伸出援手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吴晶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实现了创业梦想,而南京大学新闻系硕士毕业生顾若君,则瞄准乡村振兴,跨界成为一名现代新农人。

  在家乡无锡惠山区洛社镇,她和爱人共同创办星诺农庄,汲取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优势,打造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015年起,他们探索“互联网+农业”,两年后,拥有自己品牌的鸽蛋、水蜜桃终于获得市场认可。从市场到技术再到管理,不断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成为顾若君的创业目标。去年起,星诺农庄配合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无锡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猪支原体肺炎防控与净化技术研究项目,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农业发展。顾若君说,乡村振兴给了新农人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希望更多大学生加入这支队伍。

  利用自己所学改变家乡面貌,正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梦想。灌云县是国内重要的内衣生产基地,专攻服装设计的伊山镇籍大学生范润民发现情趣内衣在电商潮流中的巨大潜力,毅然返乡创业并成立自己的伊山镇易扬制衣厂,创立自己的情趣内衣品牌。如今公司吸纳220人就业,今年“双11”销售收入突破1.4亿元。

  据统计,2015年以来,我省有17.65万大学生成功创业,带动就业75.74万人,带动比例高达1:4.3。 记者 黄红芳

  医疗救助,阻断因病致贫返贫

  

群众办理医保

  “如果不是医疗救助,我这条命早就没了!”射阳县特庸镇大码头居委会居民王征,3年前被查出肝癌,因为没有固定收入,王征正想放弃治疗时,社区主任劝他放心,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可以报销绝大部分费用。

  2017年,王征在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实施肿瘤切除手术,至今花去医疗费用26.95万元,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报销24.09万元,个人承担2.86万元。“医疗救助,让我有了活下去的希望。”王征说。

  在我国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者约占1/3甚至更多,其中有家庭成员长期患病者、家庭主要劳动力因患病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的,都造成家庭实际支配收入大减。江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不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调节收入分配,避免更多群众因病致贫返贫。

  2015年以来,我省不断扩大医疗救助对象范围,从早期的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扩大到具有当地户籍的临时救助对象中的大重病患者,享受政府基本生活保障的孤儿,设区的市、县(市、区)总工会核定的特困职工等7类。2016年,又将所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并明确财政全额补贴这类人群参加基本医保需个人缴费的费用。

  此后,我省又将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2倍的大重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巢丰苑的汪玉凤夫妇就是医疗救助扩围的受益者。月退休金不足千元的汪玉凤,2013年被诊断为乳腺癌,一直在持续治疗。2017年8月,汪玉凤和丈夫程海金又同时被诊断为白血病,夫妻俩的退休金难以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支出。了解情况后,新北区及时将汪玉凤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多年来,汪玉凤先后花去医疗费用53.79万元。通过医保报销、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报销后,个人实际承担5.85万元。

  去年11月,新组建的江苏省医疗保障局,将原属民政等部门管理的医疗救助职能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进行整合,实现城乡医疗救助与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支付结算的“一单清”“一站式”服务。目前,全省所有地区都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同步即时结算,救助实效性大大提升。

  为实现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去年以来,江苏先后两轮对全省城乡低保对象和部分赡抚养人“房子、车子、票子”等数据进行全量在线核对,对发现的存疑问题,通过核对平台“机查”和进村入户“人查”相结合等措施全面进行核实清理,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得救”。

  据统计,全省去年先后救助困难群众822.17万人次,支出救助资金21.51亿元。今年1-9月,全省救助困难群众604万人次,支出救助资金22亿元。

  记者 黄红芳

  石埠湾小区,“家园”变“花园”

  

居民陈军的家

  

居民杨永华在保洁

  浅灰色沙发、北欧风茶几、大理石纹路餐桌……南京市栖霞区石埠湾花园保障房小区居民陈军刚装修好的新房,雅致又温馨。“期待这一天很久了。”陈军说。

  陈军是栖霞区石埠桥村村民,过去与父母、妻儿住在村中自建的两层小楼中,房屋破旧,村里的环境脏乱差。2015年,南京对石埠桥片区启动棚改征收安置,陈军一家迎来改善住房的契机。“300多平方米的小楼,置换5套新房,父母2套,我们三口之家3套。”今年6月新房交付后,他决定对90平方米的新房进行精装修,另外两套70平方米的房屋简装后租出去。53岁的陈军在尧化门附近物业公司工作,入住新居后准备回自己小区物业工作。“我想和大家一起守护好这个美丽家园。”他说。

  同村村民杨永华拿到新房钥匙20多天后,便迫不及待地搬进新居。“当时虽然还是毛坯房,但墙已经刷好,门也安装好,居住环境比我们以前好多了。”杨永华感慨,过去住的老房子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房屋破旧,遇上刮风下雨都不敢睡觉。他们老两口置换到两套新房,住进一套房,同步装修另一套房。在举国欢腾的国庆节,他和老伴如愿搬进新装修的房子。处处是生活新气象,让人心情舒畅。“住得太好了,感觉过上小康生活了。亲戚来串门,都说我们小区建得好。”杨永华自豪地说。

  “我们提倡自己人管自己事。”石埠桥村党委书记甘建国说,小区物业吸纳70多位居住于此的55-65岁居民,主要负责保洁保安工作,每人每月2000多元工资,目前还在扩招,希望努力为居民提供更多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如今,石埠湾花园保障房片区2642套房屋全部交付。漫步小区,多处可见的圆形玻璃罩吸引了记者目光。“这是导光管,可把自然光均匀照射到地下车库,这样地下停车场只需开几盏灯就行。”石埠桥村“两委”委员刘刚说,小区按照绿色三星建筑标准设计,在节能、节水、节电等方面做足文章,如采用雨水收集回用设施,将雨水用于道路浇洒与绿化灌溉。他们还打造智慧社区,在地下停车场配备21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小区门口设置刷卡、人脸识别门禁,每部电梯都安装“维小保”智能设备,有电动车进入时,电梯会自动停止运行,并向物业报警。

  眼下,片区同步改扩建的幼儿园、小学传出“琅琅读书声”,走几步就可到达菜场、超市,周边多条市政道路年底将投用,138路、206路公交线路很快会通到家门口。“小区附近的商业综合体将在春节后投用,给居民生活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会增加就业岗位,让大家生活更富足。”甘建国说。

  记者 白 雪

  李徐村,“吃百家饭长大”

  

李徐村。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李徐村。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324省道下来10多分钟,就进入沭阳县陇集镇李徐村。12月5日,记者来到这个今年刚刚“摘帽”的村庄。平整的乡间小路,两旁路灯林立,成群的两层小楼刚刚出新,粉墙褐瓦煞是好看。修整一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和村史馆透出一股文化气息。夕阳西下,孩子们在文化广场上踢球,顽皮嬉闹声给冬日里的村庄增添了一分活力。

  重点经济薄弱村是如何摘帽的?省委驻沭扶贫工作队、江苏银行、昆山市政府、太仓市税务局……村部前的广场上就有答案,电子大屏其实是一面“共建墙”。陇集镇党委书记于元志告诉记者,设立这面墙,就是想郑重地告诉人们,这个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质变”,是李徐村2019年的关键词。摘帽、致富、乡村振兴,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通过祖祖辈辈的努力终于迎来发展的曙光。在八方支援下,李徐村确实变了,变富了,变美了。

  在李徐村第一书记李志军看来,“摘帽”只是“逗号”。一年多前他来这里蹲点扶贫时,村集体经济只有9.5万元,去年达24.5万元,今年有望达260万元。

  时值隆冬,“俄勒冈基地”3000亩林地里40多万株树苗仍散发出勃勃生机。北美樱花、豆梨、河桦……160余种苗木种源全部来自美国俄勒冈州,每到秋季,便绽放出斑斓的色彩。去年,陇集镇因此还被评为“中国彩色苗木风情小镇”。

  基地租用村里土地,仅今年就将给村集体经济增收80万元,600多村民就近就业。

  绕过“俄勒冈基地”,迎面是一片现代化蝴蝶兰设施大棚。技术员用一部手机就可控制大棚的风机、采光和温度。呈祥园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玉宏直言,之所以来李徐村投资,是因为当地人脱贫愿望强烈、求发展的氛围浓厚。沭阳县电商基础好,将来销售不愁。按照他们的要求,村里定制花圃基地,交付使用后,他们将向村里支付近70万元租金。

  沭阳县委副书记、省委驻沭阳县帮扶工作队队长周诚,驻点扶贫一年多感触很深,他和队员们感受到本领恐慌,也使出浑身解数。李徐村集体经济增10倍,是全体村民辛勤耕耘的结果,也是所有后方力量共同发力的成果。据统计,今年沭阳扶贫攻坚,24家后方单位帮扶资金平均增幅超20%,27个挂钩村集体收入平均超30万元,增幅达70%。累计5892万元帮扶资金投入27个村74个项目。

  “发光的乡村”是周诚投入很多精力打造的一个项目。今年暑假,工作队召集全省6所高校的130名志愿者来沭阳的27个村与1000多名孩子共享夏令营。“让孩子、村民与时代接轨,是我们跨越280公里来到这里扶贫的一个重要目的。”周诚说。

  扶贫队队员们坚信,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追求的不仅是口袋富,不仅是数字的增加,而是要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为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记者 唐 悦

标签: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医疗救助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