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文明 把江苏乡村建成令人向往之地
2019-12-11 22:0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李睿哲  
1
听新闻

  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

  12月11日,全省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文明水平现场推进会在徐州召开。参会人员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等,交流经验借鉴学习,共同探索乡村善治之路、乡村文明之路。

  

  弘扬文明新风,构筑村民精神家园

  冬日的马庄,阳光暖人。穿过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的“好人长廊”,一座小小的“金马之声”广播站矗立眼前。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广播站自设立之日起,已陪伴村民们度过了三十个冬天。

  “别小看一座传统广播站,它可打通了村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的‘最后一百米’。”潘湖街道办事处主任、马庄村党委第一书记姜华介绍。

  “金马之声”不是唯一,与这座广播站“同龄”的,还有马庄村每月的升旗仪式和农民乐团演出。“马庄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促乡风,通过举办流动红黄旗、‘晒孝礼’、‘互助共享’等活动,就是要让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和谐邻里等文明乡风深入人心。”姜华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魂”立“形”正。

  在沭阳县桑墟镇的“广场夜谈”活动中,镇村干部现场向群众述职,群众当场提出建议。“从村民角度来看,文明程度与环境优美、生活保障和乡风治理密不可分。”沭阳县桑墟镇党委书记姜若鸣坦言,每一件小事都是文明建设的基础。“正因此,‘广场夜谈’让大家‘当面锣、对面鼓’,村民对交通、公共设施建设等问题及时反映,镇村干部对群众想什么、需什么、盼什么,也有了更精准的了解。”沭阳县桑墟镇党委书记姜若鸣说。

  海安市开展乡风民风评议,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和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发挥村民小组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海安市委副书记张亚曦告诉记者,治理乡村,关键要让村民成为“主人翁”,“最终,村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人,也是受益者”。

  因村制宜、竞相实践的同时,寄托文明乡风的载体也在增加——乡愁馆、民俗文化展示馆、非遗文创馆、书院等纷纷而立,不仅留住了乡村原有面貌,还用传唱千年的佳话感育人心。

  

  坚持共治共享,百姓与民主“面对面”

  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离不开共治共护。

  在徐州市贾汪区西大吴村,一间名为“协商议事室”的屋子处理着村里的大事小情。

  “老百姓的事儿,老百姓自己商量。村‘两委’对老百姓反映出的问题和征集到的问题进行汇总、筛选,然后讨论协商。”西大吴村党总支书记毛飞介绍,在“协商议事室”召开过三次会议后,停车场已经投入使用,解决了村里停车难的问题,“切实回应了老百姓的关切。”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我省各地通过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依托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民情恳谈会等,引导农民参与社会治理,加快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与民事民管。

  “调动村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支持村民自主管理村级事务,154个村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江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吴芳介绍,当地通过推广建设“有事好商量”民主协商议事室,开展分级协商,实现民主与百姓“面对面”、与民意“零距离”。

  在溧阳,村级资金进出实行“村银对接”留痕+“村务卡”管理。与此同时建立村事务准入制度,明确村级依法履职事项15项,协助政府工作事项46项。“此外,我们还成立了村‘法律明白人’辅导站,各村每10户中培育1户以上学法中心户、培养1名以上‘法律明白人’。”溧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朝晖介绍,为用法治思维固牢乡村秩序,该市设立了流动仲裁厅,“推动农村土地矛盾调解仲裁工作进镇入村。”

  

  环境美保障优,农村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

  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紫山村,一间间民居错落有致,一株株老树立于墙前,书院、墙画、民俗物件,处处点染民风乡韵。

  在紫山村非遗文创馆,当地村民正学习做盘扣。盘扣非遗传人张璐介绍,村里百姓经过培训,接单制作汉服,可增加劳动收入。

  “通过人居环境、乡风民风的提升,我们很多村变成‘网红地’‘打卡点’,很多人回乡创业,民宿、农家乐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徐州市铜山区委书记王维峰说。

  紫山村仅是一处缩影,如今,越来越多的江苏乡村不仅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农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而且着力拉长产业链,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旅游业、乡村手工业等,让农业农村成为投资兴业的“香饽饽”。

  “做香包不耽误接孩子上下学,我们按件计费,做一件6元,一天下来有差不多100元。”正在做薰衣草香包的马庄村村民刘艳说。香包产业,不失为转变发展思维、拉长产业链条、富民增收的生动实践。在马庄,这一产业不仅带动周边300多名村民就业,香包工作者的平均年收入还超过3万元。

  招商引资、产业兴起,不单单仰赖人居环境改变,也以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为保障。对此,铜山区法院院长王牧告诉记者,近年来,铜山区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旅游纠纷,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推进诉源治理。基于此,汉王镇成立了全国首家基层一站式便民解纷中心,“这里的24小时自助法院、审务工作站和旅游巡回法庭三大功能,能‘一站式’满足群众遇到的司法需求。”王牧说。

  见习记者丁茜茜 记者李睿哲 文/摄

标签:村民;精神家园;文明新风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