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盐城大力推进农户安居优居富居 住得好,希望的田野幸福开花
2019-11-10 09:1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去年9月,省委对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提出明确要求,盐城市将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标志性和牵引性工程系统推进。去年9月至今,盐城新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97个,完成住房条件改善5万户。市委书记戴源表示,要顺应群众期盼,抓住时间窗口期,补齐短板,让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具底气、更具成色、更具品质。

  10月27日,记者走进盐城各地新型农村社区,一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

  土地经营规模化,打破传统发展模式

  滨海县八巨镇前案村,新型农村社区一期进驻142户,到2021年,计划分3期安置的560户将全部入住。村党总支书记朱立雄说:“村里通过流转1679亩土地实现规模种植,同时引进发展现代农业急需的资本和信息,改写前茬玉米后茬麦的传统模式。”

  朱立雄感慨,搬迁到新型农村社区后,原先靠天吃饭的农民收入方式变成了流转土地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合作赚现金、分红享股金。农民年收入增至不少于3万元,集体经营性收入也增加了。而整合集体土地,对外发包机动土地230亩,每年村里还可获得承包收入21万元。

  土地集中后,通过退宅还耕、平整废沟废塘等举措,耕地也在增加,徐王村可增加耕地410多亩,树新村可增加980亩。2010年,徐王村还是负债20多万元的经济薄弱村,至2018年底, 村级积累已达100多万元。

  农民居住分散,农业生产就难集中。盐城从农房改善入手,多管齐下,不但解决了“农村土地谁来种”的问题,还走出了强村富民的现实路径。

  如厕少尴尬,子女回家愿留宿

  10月27日,徐王村新型农村社区,一期110户村民三个月前刚拿到新房钥匙,入住率已达30%。村民唐晓明在南京已买了房,特地回来帮助叔叔家装修新房。南侧不远,二期工程正在建设,其中就有唐晓明家一套。

  “村里建的新房是两层而不是小高层,还有这么温馨的小院子,最让我们动心。”在城里住了多年的唐晓明对带院子的小楼特别亲切。“过去农村居住相对分散,随着年轻人大量流出,老人在家更感孤单。现在,老熟人住在一起,屋檐挨着屋檐,哪家有困难,头一伸就能喊到帮忙的人。”

  站在徐王村党群服务中心,东侧是一大片树林,西边是各家的小菜园。村口,新栽的冬枣、山楂等果树已扎下了根。村党总支书记徐维兵带领记者走进村民唐从华的家。65岁的唐从华正在做午饭,他说:“儿子一家早在县城买了房,过去回老家,吃顿饭就走,农村的露天旱厕,既不卫生也让人尴尬。现在新房有卫生间,可淋浴,他们回来变勤了。”

  垃圾不下河,改陋习树新风

  “农房改善,改变了环境,而环境也在改变人。”徐王村村民唐建高说,农民上楼,最大的变化就是垃圾不再随便丢。过去老百姓习惯在家附近挖个灰堆,风一起垃圾塘灰到处飞,有的甚至把垃圾直接倒进河,时间一长,河水也脏了。

  徐王村给每家都配发了分类垃圾筒,镇里给村配了垃圾车。每天,村民产生的垃圾都会得到及时清运和处理。阜宁县陈良镇新涂村的新型农村社区则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尝试。记者在村里走了一圈,都没看到垃圾筒。“村里不设垃圾筒,村民在家进行垃圾分类,约时收集。”新涂村党总支书记周海华说。

  住新房,树新风。走进新涂文化礼堂,大舞台布置一新,台下数十张大方桌让人恍如进入热闹的剧场。“每个月,我们都在这里放几部好电影,村民可以在这里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周海华说。

  在盐城各新型农村社区,不仅建有党群服务中心、公共停车场、卫生室,还安装了路灯、铺设管道天然气,以及雨水污水管网,并规划建设健身广场、文化礼堂等,住上新房的群众生活因此悄然改变。

  村旁能就业,搬迁群众融入产业链

  在推进农房改善进程中,产业发展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许多农户因产业兴旺带来的“家门口就业”而获得利好。

  射阳县洋马镇贺东村新型农村社区东侧与国道228相依,南侧与规划中的省道232紧邻,北侧与鹤乡菊海现代农业产业园接壤,一期规划建设120户,目前已入住58户。

  眼下,正是菊花绽放的季节,菊花产业基地一片忙碌。经过土地流转,8000亩碎片化农田集中起来,联种联营,鹤乡菊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吸纳劳动用工350多人,其中大多数为居住在附近新型农村社区的新住户。菊花特色产业、旅游业规模化发展,让群众“鼓起口袋”。据了解,贺东村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户人均年收入约4万元。

  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时,盐城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将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选址与乡村产业园区充分结合,把搬迁群众融入到产业链条中去。自去年9月以来,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中,靠近工业园区的68个、农业园区的88个、旅游园区的8个。

  “农房改善不仅是农民居住形态的物理集中,更是农村发展形态的同步升级;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减少了面源污染,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戴源说。 本报记者 卞小燕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