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先抑后扬,南京天气不算反常
2019-08-08 10:00: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钱红艳  
1
听新闻

  今年入夏以来,南京的天气“先抑后扬”,6月到7月初气温不温不火,让不少人暗自欢喜,以为要过个凉夏,没想到出梅以后气温突然发力,火力十足,连续高温让人连喊吃不消。今年夏天究竟咋回事?算不算反常?接下来还会有高温吗?

  特别热?其实平均气温、高温日、极端高温都排不上名次

  “热死了!”说到今年夏天,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共同感受。可专家却说,今年根本不算热。咋回事?

  我市今年6月1日正式入夏,入夏时间和常年相比偏晚,而且从入夏到梅雨期这段时间内,除了6月5日有一个35℃的高温日,其他时间总体气温比较舒适。来自市气象台的数据显示,6、7月两个月,南京站平均气温26.8℃,与常年同期的26.5℃相比仅偏高0.3℃。“从统计数据看,南京站、高淳站、浦口站等都只比常年偏高0.1—0.3℃,溧水站还比常年同期偏低0.4℃。”南京市气象台台长姜有山说,“可以说6、7月总体气温虽然略偏高,但并不算热。历史上6、7月平均气温最高曾达到28.5℃,今年的26.8℃连前20都进不了。”

  不仅平均气温不算高,就连高温日数竟然在历史纪录里也排不上名。截至8月7日,我市今夏共15个高温日,其中6月1天、7月10天,8月至目前有4天。而统计显示,历史上6、7月高温日最多的有24天,2013年6、7月高温日也有21天。另外,今年南京站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29日,为38.3℃,和历史上40℃以上的极端最高气温也有差距。

  “从平均气温、高温日数以及极端高温等综合因素看,今年6、7月份平均气温虽较常年略偏高,但是没有达到极值,总体并不算热。”姜有山说。

  为何感觉非常热?短时间内极端高温加高湿,体感温度高于气象温度

  姜有山坦言,虽然总体并不热,但7月21日一出梅,气温立马跳到高温线上,令人措手不及。数据显示,7月下旬平均气温南京站达到32.2℃,较常年偏高3.3℃,仅次于2016年的33.1℃以及2017年的33.2℃,历史排名第三,“可以说这段时间,南京确实热,处于极端高温模式”。

  不仅是气温,体感温度和湿度、风速、阳光角度等都有关系。“湿度越高,闷热感越强。”气象专家介绍,同样是30℃,当相对湿度只有50%时,体感温度达到31.1℃;当相对湿度达到90%,体感温度会飙升至40.6℃,比气象温度高出10.6℃。而今年的高温日里,不少天都属于“连蒸带煮”的高温高湿状态,人体感觉特别热也就难免了。

  地表温度的高低也会对体感温度产生影响。今年除了发布实时气温外,气象部门还特别发布了地表高温监测图。7月28日当天,包括江苏在内的多地,地表温度超过50℃的面积百分比超过行政总面积的65%。“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当天预报温度在38℃,但体感温度一定在40℃以上。”相关专家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准确衡量我们所处环境的冷热程度,省气象服务中心联合中国天气网从去年开始推出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生态热度产品。生态热度反映的是近地面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平均热量状况,会考虑地面、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影响进行综合判断。这段时间,我市各地区生态热度基本都在40℃以上,部分地区达到50℃以上。

  出梅前后为何天壤之别?“副高”跳跃推进,厄尔尼诺也有责任

  为何今年出梅前后,天气的表现如此天壤之别?

  气象专家解释,今年出梅以前,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我国南方地区气温比较高,降水也比较多。而南京处在副高边缘,加上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因此气温总体不高。“出梅以后,副热带高压强势霸屏,原本应该由南向北逐渐推进的副高比较调皮,有个‘北跳’过程,导致长江下游地区在其牢牢控制之下,加上这个阶段北方冷空气偏弱,因此我市出现了连续的高温酷暑天气。”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院长罗京佳教授认为,今夏热带太平洋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现象和印度洋偶极子现象正在发展中,可能促进了长江中下游持续高温天气的发生。

  “这次的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事件是在前冬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冬的厄尔尼诺事件在年初快速消亡的过程中受西风爆发等大气季节内扰动的激发反弹,使得整个厄尔尼诺事件持续较长时间,并在今夏演变成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事件。”罗京佳说,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和印度洋偶极子事件都可以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夏季风环流,从而影响我国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等),这是今夏江苏省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温持续偏高的重要原因。

  立秋后还会有高温吗?有!

  今天将进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谚语曰“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这是否意味着高温将有所收敛,南京人可以松口气了?

  姜有山介绍,毋庸置疑,暑热暂时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后面还会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目前仍然处于三伏天当中,出现高温日是很正常的,即使到了末伏,出现高温日的概率也很高。从历史数据看,2010年、2013年8月的高温日数都达到16天。而本月到目前为止我市高温日才4天。”

  据介绍,本周后期气温会下降一些,主要原因是受到第9号台风的影响。“预计台风过后气温还会上升。”姜有山说。

  来自中国天气网的消息称,立秋后,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1—2℃,其中黄淮、江淮等地高温日数将比常年偏多。而且立秋之后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公众仍需注意防暑。本报记者 钱红艳

标签:平均气温;极端高温;生态热度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