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无锡乡村的垃圾治理新探索:人人“懂”垃圾 家家会分类
2019-07-26 07:2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马 薇  
1
听新闻

  随着7月1日上海在全国率先实行“垃圾强制分类”,垃圾分类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当很多城里人面对“干垃圾”“湿垃圾”都还一头雾水的时候,有一个村庄的600多户村民,却是人人“懂”垃圾,家家会分类,还形成一条“户分类、村处理、镇转运”的新型乡村垃圾治理模式。这个村庄,就是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福山村。

  分得清,垃圾“两化”精准到户

  “垃圾分类,没啥难的。我们村分了几年,大家早就习惯了。” 早晨7点不到,福山村邵家桥的邵祥珍像往常一样准时打开家门,将两袋垃圾分别倒进门口的一个垃圾桶。垃圾桶一体两色,绿色的一边标着“可腐烂”,灰色的一边标着“不可腐烂”。邵祥珍轻车熟路,垃圾桶周边没有任何抛洒滴漏。

  三年前,无锡市与友城——芬兰拉赫蒂市启动新一轮合作交流,一长串的备选项目清单中,芬兰方面唯独看中了福山村的垃圾分类项目,拉赫蒂市市长亲自带团来福山村实地考察,将这个项目列入两市重点合作项目。

  “这件事给我们非常大的触动。在垃圾分类方面,我们已经比国外先进地区晚了几代人,不能再拖了。”福山村党总支书记徐明杰告诉记者,当时他们的想法是,“既然总要有一个来打头,那就从福山村开始吧。”

  福山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垃圾“怎么分”。一开始,他们尝试分成“可回收”“不可回收”两类,村民们一头雾水;随后改为城市里通行的四分法——“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大家又嫌太麻烦;最后,众人一致决定,将垃圾分成“可腐”和“不可腐”,菜叶果皮、剩饭剩菜等会烂的分一堆,其他不会烂的分一堆,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今天每家每户门口的垃圾桶,已经是我们的3.0版。”徐明杰介绍说,到今年5月,福山村13个自然村已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500多户本地村民加上100多户外来租户,对垃圾分类信手拈来。

  就地转, 可腐垃圾变肥料

  7点多,一辆垃圾清运车停在邵祥珍家门口,工作人员将两类垃圾分别倒进两个对应的大桶。车子沿着固定路线一家家收垃圾,等两个大桶装满了,车子掉头拐进村头的一排灰色平房。

  “这是我们村自建的生活垃圾生态处理和资源利用中心,村民家里收上来的可腐垃圾,在这里经过分拣、粉碎、发酵等十几道工序,变成有机肥,然后按需分配给村民回田。”中心负责人徐宏明介绍,与浙江等地农村“户分类、村转运、镇处理”的垃圾治理方式不同,福山村利用村里闲置的土地和房屋,自投资金建设生活垃圾处置中心,将厨余垃圾、农业废弃物等就地处置变成有机肥,其他垃圾则转运到镇上集中处理。

  走进垃圾处理中心,记者发现,虽然其规模不大,却处处渗透生态理念。机器运行中产生的废气有专门设备收集处置;废水经过污水处理池的净化,可以循环使用;成品有机肥就近投入一旁的蔬菜试验田,种出的蔬菜既健康又好吃…… 垃圾变肥料反哺农业,在福山村形成一个生态闭环。“自从实行垃圾分类处置,废桃枝的问题就解决了。”村民们告诉记者,福山村盛产水蜜桃,种植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桃枝。过去,这些桃枝要么烧掉,要么花钱雇人拉走。如今,废桃枝作为可腐垃圾,收集处置后变成有机肥回归桃田,日产日清,经济又环保。

  从小抓,垃圾分类进课堂

  自从村里实施了垃圾分类,邵祥珍发现家门口的邵家河变得不一样了:“从前,总有人偷偷把垃圾往河里扔,现在各家门口一个垃圾桶,自家垃圾自家扫,每天还有专人收集,河水清了,岸上也干净了。”

  河的变化背后是人的变化。“在农村搞垃圾分类,重点要抓好两类人:主妇和孩子。”徐明杰说。

  在福山村,第一次垃圾分类动员会就是主妇们操办的。形式多样的宣讲会、培训班、入户调查,逐渐让“垃圾分类”理念在主妇中间流行起来,成为一种生活新时尚。

  孩子们则是垃圾分类不折不扣的拥趸。在当地的杨市幼儿园和杨市中心小学,由福山村和学校共同开发的垃圾分类课程已经进入课堂。孩子们不仅可以系统学习垃圾分类回收的各种知识,还可以在学校厨房参观厨余垃圾处置的过程,到校外的试验田亲眼见证垃圾做成的有机肥滋养土地,结出甜蜜果实。家住小杨巷的强奶奶快人快语:“书记的话不一定听,孙子的话一定得听。这不,孙子说垃圾分类好,还教我分可腐、不可腐,我照着做,蛮好的。”

  追着垃圾跑了半日,记者终于明白了福山村垃圾流转的“秘密”。眼前的福山村,河清路净,景美人和。“美丽乡村,不仅要面子美,里子也要美。实行垃圾分类,村容村貌变美了,农民文明程度提高了。这条路,走对了!”徐明杰说。

  记者 马 薇

标签:垃圾分类;垃圾;垃圾变肥料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