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丹阳激活红色“细胞”筑牢党建高地 --打通服务民企发展“最后一公里”
2019-07-05 06:5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世界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隐形眼镜、铝箔、钻头、人造板制造基地,全国工业百强县第12位,“眼镜之都”“钻头王国”“灯具世界”“木业航母”,这些美誉彰显出丹阳民营经济的活跃,然而非公党建载体不优、凝聚力不强、阵地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困扰着民营企业。

  “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要把党建抓到园区、抓到产业链、抓到孵化器上,实现组织融合、载体融合、力量融合、资源融合,齐心协力塑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奋力打通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丹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石捷说。

  组织引领,塑造“诚信党建”品牌

  眼镜是丹阳的一张靓丽名片。丹阳年产眼镜架1亿多副,占全国总量的1/3;光学玻璃及树脂镜片近4亿副,占全国总量的75%、世界总量的50%,丹阳眼镜城更是亚洲最大的眼镜产品集散地。“目前眼镜城有商户近1000户,从业人员近5000人,其中党员90名。去年商贸客流达130万人次,营业额60亿元。”丹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眼镜城党委书记柴剑告诉记者。

  6月初,丹阳新超华眼镜商行来了一名中年女士,一进门就问店主彭湘华:“老板,我看你是党员诚信经营户,可以帮帮我吗?”原来,这名女子是定居巴西的华人,她想咨询如何办理眼镜“出关”问题。虽然这位女士不是自己的顾客,彭湘华还是想方设法帮她解决了难题。

  “走的时候她一再跟我道谢,说以后要跟我做生意。”作为眼镜市场最早入党的一批老党员之一,彭湘华经营的店铺连续多年被评为“党员诚信经营户”。

  结合产业发展和行业特色,丹阳在城市商圈建立党组织,打造“红色一条街”,塑造“诚信党建”品牌。

  近年来,丹阳优化组织网络,建立中国丹阳眼镜城党委,紧扣眼镜产业“信誉为本、质量第一”经营理念,将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有机结合,围绕诚信经营、服务群众等方面,开展党员承诺践诺评诺活动。党员业主统一制作悬挂“共产党员经营户”标识,戴党徽、亮身份,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诚信党建的引领下,丹阳已成立15个专业市场、行业党组织,打造更多叫得响、受欢迎的商圈党建品牌。

  集聚资源,党建与经济“比翼齐飞”

  “以前,我们党员活动没有固定地点,所以参与率并不太高。自从有了这个党群综合体,不仅组织生活可以常态化开展,业余生活也更丰富多彩了。”大力神科技集团党委副书记张兴鹏告诉记者,不少党员下班后都喜欢到“远程教育室”充电、到“能量小屋”健身、到“心灵小屋”谈心,党员更有归属感、更具活力了。

  不仅大力神科技集团,丹阳还在天工集团、万新光学集团、丹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重要骨干民营企业中建立党群综合体,集聚企业、党群等各类资源,推动阵地联用、资源联享、活动联动,形成党群工作规模效应。

  做实党建载体,做好服务文章,把各类服务资源集聚到一线助推民营企业发展。近年来,丹阳市委本着“零距离服务”原则,在重点园区建设“党建园”,相关涉企服务部门以及镇(区、街道),选派一批政治强、懂经济的党建指导员到“党建园”点对点服务,落实政策宣传、创业帮扶、项目审批等职责,健全企业诉求即时受理、综合分析、分类处置、及时反馈的代办机制,形成“有需求找组织、要资源找园区”的良好氛围。

  “我们的‘党建园’直接覆盖核心区域106家企业,间接带动全区800多家非公企业。去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5.3亿元,工业总产值1104.6亿元,目前已顺利创成省级高新区。”丹阳高新区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说。高新区是丹阳首批建成“党建园”的镇区,坚持“党建融合,引领发展”核心理念,不断激发党建活力,提升服务水平,涌现出一批党建与经济发展“比翼齐飞”的明星企业。

  以人为本,筑牢党建高地

  “把50%的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50%的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10%的党员培养成高级管理人才,100%的党员基本实现一人一项技能,全面优化非公企业党员队伍素质结构。”这是丹阳市委组织部在非公企业实施的“红领人才”计划的核心要义。

  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企业党委,从技术专家、优秀人才中择优培养党员。“恒神从国内外著名企业引入多名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工艺开发与制造等领域的技术专家和骨干,其中一部分已经发展成党员。”公司董事长钱京介绍说,公司有9个党支部、141名党员,在科研攻关等关键领域,处处都有党员的身影。党员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克难攻坚,突破技术、资金、市场等瓶颈,创造多个国内、省内第一,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16项,重大装备配套项目14项。

  以人为本,筑牢党建高地。丹阳将吸纳人才与扩充党员队伍有机结合,每年新引进和培育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党员比例不低于10%。与此同时,通过制定党员成才计划、推行岗位交流培养和挂职锻炼等措施,逐步提高非公企业党员业务骨干比例。3年来,全市共有1256名党员被培养成业务骨干,375名党员业务骨干被培养成高级管理人才。在村企共建活动中,飞达集团党委、天工集团党委等60多家企业党组织多次选派党员到结对村任职,帮助村里做规划、搞建设,为村里争取资金20多亿元,实施村企共建项目250多个,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报通讯员 蔡振宇 周宇亮

  本报记者 晏培娟 曹德伟

标签:诚信;品牌;党建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