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闻机器响,不见人奔忙。”6月中旬,国家级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庄镇的8万亩麦地里,收割机、打捆机、旋耕机欢快地忙碌着。
6月15日,徐庄镇山黄村的麦地里,联合收割机刚刚驶离,打捆机紧跟着下地,留下一个个重约15公斤的秸秆包。今年,徐庄镇实现秸秆100%机械化处置、合理化利用。
2014年,地处城市边缘的徐庄镇,由铜山区转隶到徐州经开区时,尚有各类农田11万亩,种植玉米、小麦、水稻等传统作物。由于大马力农机奇缺,海量农废处理带来的环保压力随之凸显。截至2016年,全镇10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仅有27台,虽然区级财政支持购置77台大型机械,仍不能达到一台服务600亩的最优配置。
“跳出农业看农业”,徐庄镇党委书记刘雷介绍,徐州经开区提出用工业化思维筹划农业发展。去年9月,徐庄镇现代农业三年规划发布,首次确定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定要发展新品种,争取走在市场最前沿。”重埠村党支部书记张家海说。2015年,村里曾引进200亩油桃,效益不高。2017年6月,徐州经开区组织100多人,到徐州农科院参加项目对接会,为重埠、薛湖、赵瞳、黄集、徐庄5个村制订各具特色的农业发展规划。重埠村凭借紧邻徐州农科院的优势,建成国内领先的甘薯类作物种植示范基地,并拉长产业链开发出紫薯粉、酒、冲剂等特色农产品。徐州菇馨蘑菇农场和全镇各农废产出企业签订采购协议,每天派出4台封闭式储运车穿梭于田间地头,开展禽畜粪便集中收集。运营当年,就消化掉该镇四分之一的有机质垃圾,明年底可完成全镇有机质垃圾全转化。因实现农废的系统化、资源化利用,农场获得徐州经开区现代农业项目专项奖励。
山黄村田头,徐州圣人窝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安排的货车正在装运秸秆包。“秸秆粉碎腐熟后,是最佳的有机肥。”总经理张兆龙透露,目前,公司不仅在种植上实现环保绿色,而且向深加工领域延伸,土豆脆、樱桃酵素、葡萄酒、果酱等已实现量产。
三产带动二产、融合一产共同发展,传统农业开始全链条升值。同时,徐庄镇大力推广普及移动互联网,构建农机调配平台。今年,海安市农机手韩正龙组织4台大型现代化农机来徐庄作业。“14天纯收入2.4万元。” 他拿出手机,点开农机宝APP,全省各地的夏收作物成熟时间、面积、收割价格,都清晰显示。
城乡互动、工农协调,徐庄镇越来越有工业感和科技范。这个夏天,村民胡怀营佩戴内含身份识别信息的工作牌,进入圣人窝现代农业产业园,系统自动扫描信息后录入后台。“投入300万元,经过两年建设,配备先进物联网设备的园区,能实现生产过程的区块链化存储,以备农产品溯源。”技术员刘丽自豪地说,园区设置5个土壤传感器、5个水肥一体化施用传感器、1个地表空气质量传感器,每天4次,把数据信息传送到位于徐州新城大龙湖畔的写字楼里,用作全生产流程的记录分析。 记者 李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