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京有个“卢医生肺爱之家” 探索“带瘤生存”社群建设之路
2019-05-24 07:2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沈峥嵘  
1
听新闻

  医者,激发“临床治愈者”内心觉醒

  越来越多的人跨入“带瘤生存”行列,这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现实中亟待各方关注的社会问题。

  ——记者手记

  “一直以来,我在门诊、病房遇到很多临床治愈者,他们的精神、心理、社会角色认知还停滞在患病状态。我希望做一件事情:激发‘带瘤生存’和临床治愈者内心的觉醒。”

  这是5月20日这一天,海归医生、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该院肺癌多学科治疗团队创建人卢凯华在“卢医生肺爱之家”癌友社群会上的开场白。

  又到5月,万物生长,给人希望与力量。“卢医生肺癌之家”更名为“卢医生肺爱之家”已一周年,这个江苏首家肺癌患者专业社群成立已有5年。

  早筛率提升,“带瘤生存”者增多

  谈到癌症,很多人不寒而栗,认为这是“绝症”。其实,早期癌症通过手术可以根治,治愈率很高,即使晚期癌症治愈率低,但仍有部分患者“带瘤生存”超过10年甚至20余年。

  2006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权威机构已把原来作为“不治之症”的癌症重新定义为可以调控、治疗甚至治愈的慢性病。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患者300万人以上,其中近一半将带瘤生存。

  而国际抗癌联盟一项针对全球42个国家、4万多名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面对癌症,持悲观、失望等消极态度的人数比例在不同类型国家有明显差别:在发达国家只有14%,在中等收入国家有33%,在中国的癌症患者中有43%,为全球最高。

  对医生而言,除了因人而异制订科学治疗方案,还要重视激发带瘤生存人群的内心觉醒,引导他们加入社群、回归社会。“我国肿瘤检查手段越来越先进,早期筛查检出率大大提高,以肺癌为例,近几年通过低剂量螺旋CT筛查检查出的原位癌患者大大增多,而这类患者手术后几乎不会复发,只要康复得当,回归正常生活没有问题。”卢凯华说,对一些肿瘤晚期患者,可以通过现今国际上最先进的精准治疗方案,包括基因靶向药物、免疫药物以及多靶点药物治疗,实现带瘤生存长期高质量的生活。

  临床治愈后,激励内心觉醒

  卢凯华有个病人,今年30多岁,曾患胆管细胞癌,5年前手术时算是比较早期的肿瘤病人,术后来看病,卢凯华就发现他比较焦虑。其实这5年里他病情控制得非常好,也没有复发,属于我们所说的“临床治愈”患者。卢凯华劝他:“小伙子,你可以回到工作岗位了。”他却说:“不行,我得了这个病,这辈子已经没什么指望了,就混混吧。”

  “他一直自认为是个病人,其实是精神上没有‘治愈’——在家庭中不去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在单位不承担工作,在社会上也无法为其他人提供帮助。这确实代表着一部分肿瘤康复病人的心态。”卢凯华深有感触地说,很多肺小结节患者术后仍处在“劫后余生”的惊恐中,拒绝回归社会,处于一种“健康的病人”状态。

  对这些带瘤生存、临床治愈者,医生要不要去帮助呢?“要!健康中国、健康江苏的建设规划中特别强调,要向‘两头’延伸。向前,重视预防治‘未病’,加强癌症等重大疾病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向后,医院治疗后延伸康复与科普方面服务。医者,不仅完成医院内的诊治一环,更要向‘两头’延伸。”卢凯华说。

  2010年至2011年,卢凯华在肿瘤诊治全球排名第一的MDAnderson(安德森)肿瘤中心深造,所学方向之一是肿瘤多学科诊疗(MDT)。回国后,她将在美国汲取的经验与中国医疗实践相结合,立志让“带瘤生存”者活得更精彩。

  2014年11月,卢凯华发起成立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卢医生肺癌之家”,着力打造“多学科诊疗”模式和院内治疗向院外康复服务延伸的“医患社群”新模式。如今,这个大家庭已吸纳上千名肺癌患者,大家接受专业治疗,互相交流学习。每个月,组织病友康复故事分享、春季踏青、优雅旗袍秀、患者生日会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邀请患者和家属共同参加。

  把中国人的亲情观念和喜欢热闹等生活方式融入疾病治疗过程,不仅重视实施精准诊疗和全程化管理,同时面向患者及其家属,鼓励精神互助、互相帮持;不仅治疗身体上的疾病,更重视心灵的痊愈,致力于让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卢医生肺癌之家”努力探索着创新诊疗与服务模式的“中国范本”。

  医患之间,彼此激发互相支撑

  “一开始我觉得,成立这个社群是近乎理想化的想法,因为医生工作实在太忙了。但又想着试一下,‘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这5年,我就是这样给自己加油,累并快乐着,好在有很多医学专家和志愿者提供帮助。”卢凯华说。

  她坦言,启发和支撑她再忙也要坚持做下去的力量,其实来自患者——这份最初的“觉醒的启智”。

  20年前,一位89岁高龄的患者让卢凯华颇受触动。老爷子肺癌放疗后复发,会诊后决定不手术、不放疗、不化疗,采取保守治疗,他没有任何异议,只问了一个问题:“我还有多少时间?”这个问题,是经常纠结于患者及其家属心中的。很多医生对此都不陌生,有时又很难回答。

  “他看到我有顾虑,就解释道,自己手头上还有工作没有完成,只想知道还有没有半年时间。”卢凯华至今记得,老人说这段话时非常坦然,就像在说别人的事一样。“我其实心里并没有底,但是为了支撑老爷子的信念,我认真地点头。后来每天看到他不仅工作,还看书,用铅笔勾画注解,有一些提出来的问题、设想和解决方案。”

  令人欣慰的是,这位老爷子在半年后病情仍然控制得很好,他完成了自己的夙愿,一直生活得坦然、健康,也感染着周围的人。“这5年里,我经常想到这位老爷子,我们这个社群组织,也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卢凯华说。

  这种来自患者的力量,也体现在每次社群活动中一张张笑脸和大家越来越好的状态上。“卢医生肺爱之家”有一位癌友小张,大家都叫她“蓝裙子”。“她美丽、自信、从容,7年前做肿瘤切除手术时才30岁出头,儿子只有两岁多。术中打开情况并不理想,需要化疗以及终身治疗,除了遵照医生的治疗方案,她自己和家人也非常努力,现在她身体状况很好。他们用坚韧证明‘真的可以’,也给医生以力量。”卢凯华感慨道。

  2018年5月,“卢医生肺癌之家”更名;2018年7月,“卢医生肺爱之家”首次走进患者家庭,开启患者家访之旅;2018年10月,受江苏省医学会全科专委会委托,“卢医生肺爱之家”与南京市雨花台区卫计局签约共建肿瘤慢病防治管理联盟;今年2月,“卢医生肺爱之家”走进雨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医生开展肿瘤慢病管理培训。

  今年3月,“卢医生呼吸操大赛”启动,“卢医生肺爱之家”还将走进社区,助力打造肿瘤慢病管理模式,更大范围推广“卢医生呼吸操”。“循序渐进持续锻炼,可以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改善咳嗽胸闷症状,减少手术后遗症。一呼一吸间,持久改善心肺功能。”卢凯华告诉记者。

  带瘤生存者及其家人,要和时间赛跑,也要和时间好好相处。而如何活出精彩,也是每个健康人需要直面的毕生课题。 记者 沈峥嵘

标签:觉醒;卢医生肺爱;治愈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