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未到,寒潮已然来袭,然而比寒潮更可怕的,恐怕就是流感。近日,国家流感中心最新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大多数省份已经进入流感流行季节。网上各类有关流感的新闻层出不穷,如何“斗流”?正成为很多家长茶余饭后交流最多的话题。为此,江苏省药学会于2019年1月12日牵头组织了关于防治流感的研讨会,在会上形成了专家共识,助您防治流感,健健康康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一、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可分为A、B、C三型,分别引起甲型,乙型和丙型流行性感冒。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症状较重,丙型流感症状较轻。而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二、流感发生原因及传播途径
流感为流感病毒所致,该病毒不耐热,100℃1分钟或56℃30分钟灭活,对常用消毒剂(1%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敏感及紫外线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真空干燥或-20℃以下仍可存活,因此,其爆发期多在11月-3月期间。其中甲型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尤其容易大范围流行。
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7天,多数为2-4天;
典型临床症状为急起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畏寒,一般持续2-3天;全身中毒症状重,如乏力、头痛、头晕、全身酸痛,持续时间长;体温正常后乏力等症状可持续1-2周;呼吸道症状轻微,常有咽痛,少数有鼻塞、流涕等;少数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等。有少数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老人、婴幼儿、有心肺疾病着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患流感后可发展为肺炎。
四、治疗原则
流感来势凶猛,在预防治疗时要遵循预防隔离与药物治疗并重、対因与对症同治疗原则。2018年1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印发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修订版)的通知》中指出: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尽早给予抗流感病毒治疗,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发病48h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发病时间超过48h的重症患者依然可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
非重症且无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发病48h内,在评价风险和收益后,也可考虑抗病毒治疗。
(一)抗病毒药物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对甲型、乙型流感均有效。
(1)奥司他韦(胶囊/颗粒):成人剂量每次75mg,每日2次。1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应根据体重给药:体重不足15Kg者,予30mg每日2次;体重15~23Kg者,予45mg每日2次;体重23~40Kg者,予60mg每日2次;体重大于40Kg者,予75mg每日2次。疗程5天,重症患者疗程可适当延长。肾功能不全者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2)扎那米韦:适用于于成人及7岁以上青少年,用法:每日2次,间隔12小时;每次10mg(分两次吸入)。但吸入剂不建议用于重症或有并发症的患者。
(3)帕拉米韦:成人用量为300~600mg,小于30d新生儿6mg/kg,31—90d婴儿8mg/kg,91d—17岁儿童10mg/kg,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重症病例疗程可适当延长。目前临床应用数据有限,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二)中医治疗
1、风热袭卫证(卫分证)
症见:发热,流稠涕或黄涕,喷嚏频作,汗出,头痛,咳嗽,口微渴,肌酸乏力,咽红,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中成药:抗感颗粒、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及小儿柴桂口服液等。
2.邪伏膜原证(卫气同病)
症见:憎寒壮热,连日不退,胸脘痞满,周身酸痛,汗出,流黄涕,喷嚏,头痛,咳嗽,咽红,舌质红,苔黄厚腻或苔白厚如积粉,脉滑数。
治法: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佐辛凉解表。
中成药: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莲花清瘟胶囊及甘露消毒丹等。
3.热毒壅肺证(气分证)
症见:高热,口渴,咳嗽频剧,胸闷气喘,黄痰,汗出,咽喉肿痛,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
中成药: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痰热清注射液及喜炎平注射液等。
4.气营两燔证(气营分证)
症见:壮热,头痛,烦躁不安,甚者神昏谵语、斑疹隐隐,咳嗽气急,胸闷喘促,口渴欲饮,溲赤便干,舌质红绛,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气凉营。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血必净注射液及热毒宁注射液等。
5.气阴两伤,余热未清(正虚邪恋证)
症见:低热,咳嗽,少痰,倦怠乏力,口干,咽痛声嘶,自汗或盗汗,纳差,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清除余热。
中成药:养阴清肺口服液及生脉饮等。
五、预防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主要措施包括:
(1)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2)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3)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4)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居家休息,及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