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南京18条创新举措提升创新首位度
2019-01-03 09:06: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毛庆  
1
听新闻

  作为2019年市委一号文,《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昨天在2019年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上正式发布。这是连续第二年,南京市委一号文件聚焦“创新名城”。昨天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新年第一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专门对2019年市委一号文进行解读。副市长蒋跃建出席新闻发布会。

  市委一号文聚焦“创新名城”

  市委市政府在2018年一号文件的基础上,继续围绕创新工作出台了今年一号文件《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

  据介绍,2018年市委一号文件有力推动了创新名城建设的扎实起步。在此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着眼可持续、长效化,进一步完善创新政策,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2019年市委一号文件,这是2018年市委一号文的延续升华互补,具有持续性。可以说,这两个一号文件是“姊妹篇”。

  今年的一号文件共六部分十八条,6000多字,主要是强化了“六化”导向,重点在市场化、高端化、国际化、融合化、集群化、法治化等方面,探索新的机制,形成新的支撑,打造更优创新生态。

  市委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场化主要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转变政府投入方式,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资金、人才、技术、服务等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高端化主要是通过打造产业地标、启动重大专项、建设重大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加快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国际化主要是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对外合作渠道、优化国际化服务体系,引导各类创新主体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融合化主要是区域融合、校地融合、军民融合。集群化主要是改革体制机制、改善创新载体质量和发展“硅巷”经济,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载体活力。法治化主要通过打造法治化、制度化的创新环境,全面塑造城市的创新特质。

  蒋跃建表示,今年市委一号文有三个特点,首先是政策工具更加丰富,2018年市委一号文更多强调激励性的政策工具,包括财政的各种后补助。而2019年市委一号文则更多引导性的政策工具,比如支持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出重大前沿技术需求并组织联合攻关等,这就是扶持导向。其次是政策发力更加精准。2019年市委一号文的制订花费了很长时间,其中就是考虑2018年市委一号文实施过程中有哪些亮点、痛点、堵点,2019年一号文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更加精准发力。第三是思维更加开放。2019年市委一号文回答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必须是在国际创新大环境下思考建设,要用国际的标准、国际的规则、国际的资源。

  据悉,下一步,我市将强化政策执行、提高服务效能、加强绩效管理、加强宣传动员,并针对文件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确保创新名城建设取得新的实效。

  权威解读

 
在宁高校、院所主要负责人,重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等2500多人参加大会。记者 崔晓摄

  盘活存量低效工业用地

  发展新兴产业、建设创新载体

  【政策原文】高新园区(平台)建设的孵化器,在不改变孵化用途情况下,引进孵化项目的,经批准可按栋、按层或登记单元为基本单位出租或转让。进一步探索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支持通过多功能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促进产城融合,盘活存量低效工业用地,发展新兴产业、建设创新载体。

  【解读】市国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举措的出发点就是要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盘活存量低效用地,让工业企业、科技研发企业在做好主业的同时,能够享受足够的配套服务,让企业员工在工作的同时,能享受一定的生活服务保障。服务企业更好地、创造性地发展,更加做优做大做强。具体有两方面:在特定区域,对于新出让的地块,经批准,允许科技研发、商业、住宅等用途搭配出让,在铁北地区已有案例;已编制新的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正在报市政府审议,特定区域经批准,科技研发用地允许配建一定比例的配套服务功能。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可协商确定持股比例

  【政策原文】高质量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新型研发机构聘用职业经理人,对被聘用的职业经理人,根据绩效由国有平台持股部分产生的效益进行奖励。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各参与方协商确定持股比例。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发展,紧扣产业地标等重点方向,组建专业领域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战略咨询,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化研究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等,根据年度绩效评价,最高给予500万元支持。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与专业技术交易平台结合。

  【解读】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我们通过建设以科教单位为主的人才团队持大股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成功签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208家、完成市级备案108家。今年,为充分激活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资源,我们在继续推动科教单位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型研发机构组建模式,就是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在具体操作层面,采取更加灵活的组建方式,允许各方协商,适当降低人才团队持股比例。通过这种新的举措来吸引龙头企业和大院大所发挥其资金、市场和技术等方面优势,实现以企育企、以企兴企、以企带企。

  突出市场化导向

  人才计划转向以风投注资、专家举荐等综合评价

  【政策原文】发挥企业聚才留才主体作用。围绕产业发展的各类市级人才计划,逐步从评审制转向以企业薪酬、风投注资、运营绩效、知名榜单、专家举荐等为主要依据的综合评价体系,高层次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扩大至科技型企业。

  【解读】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人才评价历来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领域。2019年市委一号文,在去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持续聚焦市场化导向,推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从点上探索突破转向系统性顶层设计。重点体现于“三个扩大”。一是扩大市场评价要素权重。今后,全市围绕产业发展的各类重点人才工程,将全面从现行的评审制,转变为以企业薪酬、风投注资、知名榜单、专家举荐等市场指标为主导的综合评价体系。项目评审不再“一评定终身”,而是仅作为评价人才技术先进性水平的一个参考。二是扩大市场评价主体参与。将人才薪酬评定和政策激励范围,覆盖到独角兽、瞪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等高成长性企业,拓展到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的各领域科技型企业,进一步调动企业“高薪聘才”的积极性,增进人才价值回报的获得感。三是扩大市场评价多元路径。探索引入“创新经历”评价,针对性地选拔那些有丰富科创经验的领军企业高管人员,支持开展裂变创业、接续创业;探索引入“创新预期”评价,对研发投入、专利申请等达到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人才项目,给予重点关注支持。通过这些改革举措,切实把市场化评价的风向标树立起来,让每位人才都能在南京获得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事业舞台。

  重点打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

  产业地标集群

  【政策原文】高起点实施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围绕“4+4+1”主导产业方向,突出差异化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重点打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地标集群,努力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配套体系。对新引进投资额超25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在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方面给予优先支持,配套建设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经市政府批准可适当增加。

  【解读】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市将高起点制定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围绕“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知名”目标,高起点制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各地标产业进入国内第一方阵;2025年,各产业地标具有全球影响力。其次是高比例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2019年南京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预算总额的50%以上用于产业地标建设;对新引进投资额超25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在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此外,我市还将设立市级10亿元企业技术装备升级普惠性奖补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智能化装备升级等。围绕产业地标,依托较强产业领域学科的高校,采取“政产学园”联合建设的模式,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高标准建设“××产业学院”。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地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包括面向产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引进和面向企业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包括针对产业前沿的关键技术和目前的卡脖子环节)、产业服务(包括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以及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

  设立首期10亿元产业并购基金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政策原文】畅通企业融资渠道。设立首期10亿元的产业并购基金,支持企业加大并购力度、做强做大。将南京紫金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0亿元,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担保力度,引导银行增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投放规模。对支持小微企业创新、符合条件的天使投资自然人,给予在宁年度投资额5%、最高200万元奖励,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解读】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市委一号文中,金融政策聚焦重点求突破,精准发力勇创新,既力求于疏解金融服务创新创业的痛点和难点,也着眼于强化金融服务创新创业的引导和激励,力争通过金融供给侧的改革创新,进一步畅通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其中包括突出支持和推动企业做强做大。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市级产业和创新发展基金将引导设立一批产业并购基金,首期目标总规模10亿元。产业并购基金拟既重点协助科技型企业加大对产业上下游及横向的并购整合,也将助力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实施对创新资源的并购。同时,为抓住资本市场重大改革,即将推出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重大机遇,也将鼓励、培育和推动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通过科创板上市做强做大,对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将从现有的企业上市200万元奖励标准提升到300万元。

  本报记者 毛庆

标签:政策原文;金融服务创新;研发机构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