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15日讯 “洋网格员”、“洋自愿者”、英语专业八级社工……11月15日,记者随南京市国际化社区建设评估专家组走进建邺区青奥社区,这里软硬件的“国际化配置”令人大开眼界。
佩戴着“平安志愿者”红袖章的肖恩是新加坡籍外籍居民,也是个热心的“洋网格员”。作为一名企业高管,肖恩平时忙于自己工作,闲时则热衷于参与社区治理。“不管在哪里生活,我都希望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所在社区的治理中去。”
青奥社区主任戴超告诉记者,像肖恩这样的外籍居民他们社区已有160人,来自新加坡、德国、新西兰、英国等十几个国家,主要是在宁工作的外籍高管。而该社区常住人口只有800人,外籍人士比例约占社区总人口的20%。
如何发挥外籍人士的特长,尊重外籍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探索国际化视野下的基层协商民主,青奥社区想了很多办法。如今,社区已有13名外籍志愿者,他们会第一时间将周边外籍人士的诉求反馈给社区。
记者采访获悉,南京于3月份成立了城市国际化推进办公室,并决定在建邺区青奥社区、江宁区大学城社区、江北新区水城社区等7个社区开展试点,希望打造具有南京特色、国际视野、开放包容、幸福美丽的国际社区,并在全南京推广。按照规划,到2020年底,南京国际社区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形成一批示范点。到2025年,形成具备国际水准、全国示范引领的现代社区建设体系。
建邺区民政局局长刘天鹏表示,“洋社区”要治理出“家”的味道,一定离不开外籍居民的共治共享。青奥社区已经制定出有外籍居民参与的居民议事会和社区议事协商机制,议事会成员由社区、中外居民代表、业委会、社会组织等担任,对社区选举、物业管理、文化活动等事项进行民主协商。
Ivy Tan女士(马来西亚籍)刚刚被社区聘为“国际居民网格员”。她在一次巡查中发现了南京儿童医院噪音扰民及周边乱停车问题,随即反映到社区和街道城管、环保等部门。通过多部门协调,这些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外籍人士也经常参与居民议事会,他们会将自己遇到的难题向社区反映。有外籍居民表示,青奥人才公寓附近购买日用品很不方便,公共交通也不太便利,办理居留签证等候时间过长等。戴超表示,他们每次都将问题及时汇总,向上级部门反映,协调尽快解决。
采访中,很多外籍居民都向记者提到了今年中秋节的那场中外居民大联欢,精彩的晚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惊喜,让他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风。事实上,去年开始,每逢腊八、端午、中秋、重阳这些传统节日,社区都会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让中外居民一同参与。这些活动由政府购买的三家社会组织专业承办。
社区引进的麦秋外籍人士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已举办21场文化活动,1900人次参与,其中外籍人士参与达300多人次。中心还为外籍居民在辖区居住、经商、就医、就学、就业、跨境婚姻和处罚等方面提供详细指导。真正让外籍居民“不见外”,让外籍人士“真融入”。
如今,走在青奥社区,随处可见双语引导,无论是办公、服务、活动场所导向图,还是内部道路、周边商户标识等,都已升级成中英双语或多语标识。外籍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在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办理签证申请、申报临时住宿登记等事务。这里也是全省首家进入社区、具有签证权的一站式服务中心。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帮助外籍人士办理临时住宿登记210人次,接受居留许可预约办理160人次,办理境外人员签证136人次,提醒境外人员签证到期110人次。贴心服务让外籍居民深感温馨。
为了社区服务的真正国际化,青奥社区的社工也开始向“国际化”转型。“社区8名社工,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四级以上6人,其中一位社工英语专业8级。”戴超自豪地说。
南京市公益创投协会秘书长王琛表示,南京试点打造7个国际社区才刚满一年,成果正在逐步显现。仙林、江宁、江北新区等区域的国际社区也各具特色,其根本目的是提升社区服务软实力,不仅有利于外籍人士,有益于创新开放包容的社区治理模式,更有益于南京国际化城市的推进。
记者 唐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