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探路县域治理现代化打响“集成改革”品牌
2018-10-26 08:3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改革开放40年,江阴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二百四十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五十分之一的中国500强企业、三十分之一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无论是“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华夏A股第一县”的美誉,还是每年两位数增幅、总数超过17万家的市场主体,都充分印证着在江阴投资兴业,大有前途、大有希望、大有作为。

  改革开放40年,江阴发扬“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精神,始终勇立潮头、永站排头,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十五连冠”,“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实力称雄。

  如今,江阴市作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唯一的县级集成改革试点,形成县级集成改革的“江阴样本”、县域治理体系的“江阴标准”,为全省、全国改革发展当好先锋、探出新路、作出示范。

  “郡县治,则天下安”,江阴的集成改革试点,对推进国家县域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扬子晚报记者 丁波

  集成改革

  构建四大新体系,探路县域治理现代化

  据了解,江阴系统出台了集成改革“7+2”方案,其中包括七大领域专项改革方案、改革工作推进机制、改革宣传工作方案,共涉及38个分领域、153个方面、356个改革事项。集成改革不仅要解决制约江阴长远发展的体制障碍,更要为全省乃至全国面上的改革探索新路、提供经验。去年7月份以来,江阴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先手棋”,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靶向发力,着力构建县域治理“四大体系”,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引发了省内外广泛关注。

  一是大力破解群众企业办事之难,全面构建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新体系。编制市镇权责大清单,实现行政审批大提速,强化事中事后大监管,建成政务信息大数据。其次,织密基层治理“一网格”,组建综合执法“一队伍”,打造管理服务“一平台”,建成指挥调度“一中心”。此外,实施一站式集中救助,实施定向式社会救助,实施互助式深度救助。

  去年以来,江阴在全市范围内推进行政管理体制集成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为破解群众办事、基层治理、扶贫脱困、便民服务等四大难题,江阴市编制了市镇权责大清单,赋予镇(街)经济社会管理等权限共计861项,公布1045项“不见面”和“见一次面”审批事项清单,将全市划分为17个一级网格、271个二级网格和1558个三级网格,将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各镇街成立专业执法队伍和指挥中心,实现综合执法全程留痕、实时追踪;整合分散在20多个单位的救助职能、政策、奖金,实施一站式集中救助;将原有12345政务服务平台等各类生活服务资源整合为12大类145项便民服务项目,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全面提升了江阴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

  江阴着眼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充分发挥江阴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等优势,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先手棋,全面推动教育、医疗、养老、公用事业、国资国企、资源价格等领域市场化改革;着眼打造良好生态环境,结合江阴“中国制造业第一县”产业特征和环境容量承载力约束,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着眼增强县域发展“领航力”和“首位度”,强化江阴连续15年领跑县域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探索科技管理服务,放大做优开发开放功能,优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江阴以复制推广徐霞客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为导引,正在将试点的“盆景”逐步汇聚成全面改革的“风景”。

  充分赋能

  861项行政权力下放,办事不用再往“城里跑”

  江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一项工作就是放权。改革中,江阴市推广成熟的“徐霞客镇经验”,将分属市级不同部门的861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镇、街道,其中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类权限69项,行政处罚权792项。徐霞客镇是江阴市最南端的一个镇,2010年被列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镇。通过赋权和创新社会治理,从江阴市级各部门剥离出来下放的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累计有193项。如户外广告设置审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等江阴市能办理的绝大多数各类审批或服务事项,市民和企业在镇里都能就近办理。乡镇是最基层的一级政府,直接接触和服务广大群众。将权限下沉到镇,就是让政府服务更接近群众,也让镇政府有了主动作为、主动创新的能力。

  在周庄镇,原来22个专业窗口归并成12个综合窗口,群众无论到哪个窗口,都能办好镇里能办的所有审批事项。镇里所有审批事项都实现了流水化、电脑程序化作业,简单易操作。江阴市级层面成立了行政审批局,集中了69项行政许可事项,打破部门壁垒,实现全市域“一枚公章管审批”;在镇、街道层面,实现了“一窗受理、一窗通办”。如今,江阴90% 以上审批和服务事项实现了“不见面”办理“见一次面”办结。

  对执法权,江阴也进行了集中和改造。在市级层面,江阴成立7支综合执法队伍,推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综合执法;在镇、街道层面,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988平方公里市域范围内17个一级网格、271个二级网格、1558个三级网格内发生的事,都尽收眼底。江阴综合执法自上而下建立了统一的管理数据平台,实现了全程留痕、实时追踪,确保网格内发生的每一件事、每一个问题都有具体的人管,有具体的人负责。为给企业减负,江阴执法检查还推行“双随机”模式,即由电脑来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

  体制重构

  深度整合政务资源,开启政务服务“江阴速度”

  江阴以系统思维推进集成改革,推动体制重构。江阴组建市行政审批局,集中市场准入、建设投资领域69项行政许可事项。不动产登记、公积金等9个部门集中至市政务服务中心,实现“办一事进百门”向“办百事进一门”跨越。政务资源深度整合,开启了政务服务“江阴速度”。江阴制定“2440”目标,实现企业注册两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成,不动产登记和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在4个和40个工作日内完成。群众、企业办事不再“跑断腿磨破嘴”。专职人员提前介入、全程代办;大数据中心打通全市政务信息,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政务服务网全覆盖,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

  江阴市综合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大屏上,代表网格员巡查轨迹的红点不断游动。网格长、网格员、督察员、信息员、巡查员和联络员“一长五员”深入基层,第一时间发现、处置问题。智能化的网格管理让基层治理精准精细。

  江阴构建起城市综合管理高位协同平台。该市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横向联结117个职能部门,纵向贯通17个镇(街道)、269个村(社区),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快速处置。

  执法上打破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藩篱。市级在交通、城建等领域归并组建7支综合执法队伍,镇(街)“一支队伍管执法”,实现全域联动。

  系统共治

  全国首创村级医疗互助模式,破解“相对贫困”

  政府是社会救助的主体。2017年10月,江阴组建市社会救助中心,把原来分散在教育局、民政局、人社局等20多个单位的救助职能、救助政策和救助资金整合起来,以菜单形式为群众展示和办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灾害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40多项救助内容。通过数据共享、实时比对,解决了以往救助实践中或重复、或遗漏的问题,确保了救助的精准、便捷。

  江阴积极推动全国首创的村级医疗互助模式,破解相对贫困,由“福村宝”第三方平台管理,以村民捐助、村集体和社会赞助的方式募集资金。

  截至2017年10月底,江阴村级医疗互助已覆盖196个村,筹资规模达8846万元,6681名村民已享受补助,单笔最高补助达5万元。

  人们各类生活需求日益多元化,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往往无法有效对接。江阴创新“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参与”模式,把行政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公益服务、资讯服务等五大类服务,诸如法律援助、网上预约挂号等95个细项服务全部集成“最江阴”APP客户端,实现一个平台管理,一个软件访问,真正方便市民生活。

标签:江阴;服务;改革;管理;救助;行政;治理;县域;执法;实现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