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上基本没花什么工夫,有的地方错得离奇……”提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坊间流传的《金陵莫愁湖志》一书,《南京莫愁湖志》编纂者吴小铁日前对记者说,“作为南京方志人,有必要出来正本清源,为‘莫愁湖’修部权威志。”
坊间流传“莫愁身世”的书漏洞百出
花甲之年的吴小铁,原是我市一家工厂的工人,后来调入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从事编辑工作,一干就是24年,积累了一定的修志经验。
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小铁得到一本关于莫愁湖的书,名叫《金陵莫愁湖志》。仔细翻看时,他发现其中错误很多。
“这本书,实际就是民国坊间根据清朝马士图的《莫愁湖志》木刻本,改编成的铅印本,把《莫愁湖楹联便览》中的全部楹联都收进书中,还增补了民国初期几副楹联。因为已不是原来马氏《莫愁湖志》的原样,所以改名为《金陵莫愁湖志》。这本书像历史上一些书坊所刻的书一样,没有在校正上花多少工夫,特别是原书中用手迹影印的几篇序跋,改成铅字时,有不少字没有认清,意思没有搞懂就印了出来,错误自然是离奇的多。”吴小铁说。作为南京的名片,对莫愁湖应该有一本权威的记录,展现她的“身世”,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今人的责任,因此,他萌生了要为莫愁湖重新修志的想法。
“修志分官修、私修,我为莫愁湖修志,是个人行为,属于私修。”吴小铁说。此后,他重新对莫愁湖的史料、历史陈迹、诗词楹联、历史人物等进行了重新考证、校注,并于2003年形成初稿。
权威杂志2次刊文盛赞《南京莫愁湖志》
不久,吴小铁带着这本书,找到莫愁湖公园管理处,“但当时的莫愁湖管理处,正处于改革开放后的调整、恢复期,处处需要花钱,经济状况不是太好,可以说是囊中羞涩。所以第一次就根本没提到出书的事!”后来在建邺区志办寻求出书未果,再次到莫愁湖公园,巧遇时任公园管理处广告部主任李军,吴小铁说,“看了我的书稿,她兴趣很浓,并且说我做了一件他们一直想做的事。出书的事,他们一定会尽力想办法,这让我很感动!为此,他们不仅为这本书提了不少修改意见,又为我提供了莫愁湖管理处大事记等有关史料,帮助我充实这本书。”
此后,吴小铁又通过其他渠道,收集了不少有关莫愁湖的史料,并在图书馆泡了两年时间,在原稿基础上,对书稿内容进行了深度拓展、增补,最终形成了“一书含七书”(特别是发现了一本未经刊刻的甘元焕编修《莫愁湖志》稿本)、共58万字的书稿,取名为《南京莫愁湖志》。
2005年11月,在莫愁湖管理处的大力支持下,和有关企业的赞助,《南京莫愁湖志》得以付印出版。
湖志出版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历史学家、方志学家诸葛计撰写了书评《一部力度精深的纂辑体续志》,发表在《江苏地方志》杂志上,他说:“这类志书,在当代的修志中,已属稀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政府主持的前两轮修志中,几乎未见一例。”
2007年,杭州大学终身教授、历史地理学家、《水经注》研究专家陈桥驿,在当年的《中国地方志》杂志第7期头条位置,为《南京莫愁湖志》写了书评,给予很高评价。次年,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专家、天津大学教授、历史学家、地方志学家来新夏,又在当年的《中国地方志》杂志第1期,为这本书写了书评,称赞这本书:探索了现代修志的新路子,是整理旧志的一种新模式。
九旬老教授围绕“莫愁”一连写了7首诗
《南京莫愁湖志》不仅对莫愁湖的历史进行了权威校正,引起业界共鸣,也让社会各界对莫愁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莫愁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惊叹不已。
“90多岁高龄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周退密老先生,看了这本书后,特地和了我在《编纂后记》中附录一首小诗。随后,我跟他围绕莫愁湖,一连唱和7首,最终,因我‘功力’不够,停止唱和。”吴小铁说,“我把这些诗词发给朋友们分享,四川雅安的汤霖老先生,又围绕莫愁湖,跟着唱和7首,一度成了朋友间的美谈。”
吴小铁的一个朋友叫徐雷,在南京清凉山开了间“南京文献馆”。为了宣传莫愁湖,他主动引进《南京莫愁湖志》,向朋友们推荐。
还有一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同志来南京调研考察,曾专门向市志办提出,希望能得到几本《南京莫愁湖志》。现任莫愁湖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李军告诉记者,日本、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的图书馆,也纷纷给莫愁湖管理处打来电话,希望能收藏这本书。
吴小铁坦言:“《南京莫愁湖志》这本书之所以有这么大影响,除了其严谨、创新的编纂作风,还有一点,就是得益于莫愁湖悠久、深厚的人文底蕴。通过这本书,尘封已久的莫愁湖得以露出真容,像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扬子江畔日新月异发展的美丽新南京的额头,谁能不爱?!”
本报记者殷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