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南京实践系列报道(下)
高淳漆桥老街的青石板路上,一条伸向远方的车辙清晰可见,这是千百年来川流不息的商贾推行独轮车留下的痕迹。车辙无言,却守望着老街的岁月变迁,更见证了孔氏后人“崇儒重道、重义轻利”的文明之花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悄然绽放。
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动力源泉。南京美丽乡村建设,既着眼培育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更注重涵养乡风文明,大力挖掘传统文化、延续农耕文化、弘扬现代文化,让美丽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真正成为城里人向往、农村人自豪的精神家园。
传统文化从凋敝到复兴
高淳漆桥老街全长500米,相传西汉末年丞相平当为避王莽之乱,隐居此地。为方便百姓出行,平当建木桥并施漆,故称“漆桥”。鲜为人知的是,漆桥是世界上仅次于曲阜的孔子后裔第二大居住地。数百年来,孔氏“崇儒重道、重义轻利”的思想一直教化着后代子孙。
随着建筑老化、年轻人陆续离开,老街逐渐凋敝。前几年,漆桥全面启动建设美丽乡村,编制了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利用方案,进行了环村水系及道路贯通、主轴街立面修复、违法搭建拆除,古镇又恢复了生机。
2016年,央视《记住乡愁》栏目组报道了漆桥的仁义思维和家国情怀,孔氏家族的故事为更多人知晓,旺季时每天上万游客涌入,来漆桥参观古建筑、祭拜孔氏祠堂,了解孔氏家族历史,
学习孔氏祖训,将“重义轻利”和“忧道不忧贫”的传统铭记于心。
漆桥传统文化从日趋凋敝走向复兴,是南京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传统文化复兴的缩影。市委农工委统筹处处长陈佩弦介绍,我市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一方面突出传统文化挖掘,开展乡村特色资源普查,加大乡土文化和建筑遗存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如江宁区杨柳村恢复了明清建筑九十九间半的格局,浦口侯冲村用知青文化唤起了人们的记忆;另一方面突出农耕文化延续,高淳的“跳五猖”、浦口的“手狮舞”、江宁的“梅龙鼓韵”等乡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民俗馆中的旧犁耙、老纺车也让人们回忆起过去的岁月。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今年暑假,江宁黄龙岘村村民吴纪全和千百园环境教育基地的志愿者们多了一项工作:向前来参加乡村夏令营的孩子们宣传环保知识。
“在黄龙岘宣传环保知识,效果特别好。”吴纪全笑眯眯地说,孩子们在这里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了解各种动植物知识,这时候告诉他们要爱护环境,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千百园环境教育基地由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刘文杰等人发起创立,其宗旨是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及乡村生态保护。基地2016年落户黄龙岘,十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先后走进山村,面向中小学生、当地村民开展环境教育。
在大学生志愿者和吴纪全的积极宣传下,村民们从嘲笑转变为认可,从认可发展到点赞,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捡拾垃圾,爱护环境、保护自然逐渐成为全村人的自觉行动。
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不仅是村庄环境的变化、经济收入的提高,更是村民素质的提升、民风乡风的净化。江宁街道牌坊社区书记王小玲告诉记者,游客、创业者来到黄龙岘,既开阔了村民视野,又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程度,“被子不乱晒了,不穿睡衣上街了,垃圾不乱倒了,以前是富‘口袋’,现在是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环保意识在乡村觉醒,是文明程度提升的表现之一。近年来,我市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等区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均突出现代文化弘扬,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建设了一批村史馆,开展“道德讲堂”“美丽家庭”创建、文明户评比和“美在乡村”原创作品汇演等活动,引导农民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农村散发出独特魅力。
城乡文明同频共振深度互动
前段时间,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纪文静向学校申请了一项课题:调查传统村落的传承和发展。她计划深入汤山美丽乡村汤家家,对每户村民进行详细调查,跟踪分析他们的收入、生活和心理变化。
对汤家家等传统村落的好奇,不仅仅来自专家的敏感,更来自她扎根乡村的感悟和思考。2016年10月,纪文静在汤家家开办了一家民宿,自此,她和房东、临时工以及其他经营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明的互动就这样悄然展开。
纪文静的房东名叫郭红明,是名憨厚、本分的个体户。他的妻子在一家企业上班,小孩已经大学毕业,正在找工作。“我们经常会有交流,冬季还会介绍客户购买他家自制的香肠。”在纪文静看来,民宿经营者进入乡村,不仅给房东带来了房租,更带来了城市文明,“例如契约精神、诚实守信等。”
文明的互动是双向的。当地村民陆义香等人为纪文静的民宿客房保洁,纪文静从陆义香等村民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她们勤劳、善良、务实,即使家庭经济条件已经改善,但她们依然踏实肯干,从不懈怠。她们的身上,有真实的烟火气和普通劳动者最本真的特点。”纪文静说。
同样扎根汤家家的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导张鸿雁教授也认为,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了农民的文化自觉。在匠村卧香民宿,当地村民成了服务员,她们学会了加工西式甜品、冲泡咖啡,还有人开始学习英语。“你完全看不出她们是农民,她们和城市人并无二致。”张鸿雁说。
村民们潜移默化的改变,也在影响着整个村落的乡风。汤山街道田园办主任汤方祥不无感慨地说,以前汤家家建设美丽乡村,总会遇到各种阻力,而如今,村里修建景观小品、基础设施,村民都很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让乡风更文明,村民对基层干部更信任,基层干群关系迈向了良性互动,文明蔚然成风。
本报记者马立周爱明李都
本报见习记者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