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乡村振兴,农民最盼的是什么?记者近日在句容多个乡村采访,听到当地农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教授下乡,农村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对于广大农村而言,如何才能因地制宜,构建乡村特色产业体系,推动乡村生活富裕,成为一个现实课题。
在句容,当地乡村与驻地高校联手推进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大学老师们纷纷走出校门,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钱袋子上。他们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兴旺,推动乡村生活富裕。产业升级、三产融合、农民增收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开。
墓东村地处茅山脚下,风景优美,却一直是个贫困村。今年初,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陈军的到来,为全村带来希望。
记者5月10日在村里看到,村民家家户户门前挖起小鱼塘,有的还在自家院子里做起水泥池子。水产专业养殖合作社社长李华介绍,村里的墓东水库水质优良,以前也就是灌溉用用。
陈军团队与合作社签订协议,采取“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户”的扶贫模式,利用墓东水库水资源,发展特种黑鱼种苗养殖产业。这种黑鱼采用野生种苗选育,生长速度提高10%,口感好,今年开始繁殖100万尾,农民亩均收入1万元左右。墓东村也成了远近有名的“黑鱼村”。
“利用高效农业帮助农民脱贫,是农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陈军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学校大力鼓励老师“课堂移村口、师生到田头、成果进农户”,让老师在农民“钱袋子”上写论文。
汤传全就是陈军造就的“废矿洞里的百万富翁”。
汤传全是句容市华阳街道村民,在六里村一个废矿洞里养殖娃娃鱼。5月11日下午,当记者来到他的“龙泉大鲵养殖基地”,远远就看见120个圆柱形水泥预制品。
“这些水泥墩子叫生态池。看起来很土,其实是陈教授带来的一个新发明。”汤传全感激地说。
原来,以前娃娃鱼都养在西面的矿洞里,常年恒温,加上每个池子都是独立分割的,不利于娃娃鱼发情交配。独特设计的生态池,加上小幅温差,产卵率提高15%,成活率提高15%,120个池子可年产10万条以上,每条纯利润20元以上,年收益可超过百万元。
大学老师走出校门,不但带来新技术,更根据当地不同的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发展出“一村一业”,有力促进村庄产业发展。
“草坪价格一路飙升,每平方米涨了2元,目前已无草可卖。”走在后白镇西冯村环村绿道上,西冯村党总支书记李治顺兴奋地说。西冯村地处丘陵地带,翻水的代价超过传统稻麦收入。因此,过去土地抛荒严重,是远近闻名的“北大荒”。过去,有农民零散种植有土草坪。去年底,刘南清教授带领专业团队,建成2000亩特色景观无土草坪高效栽培基地。
“无土栽培种的是果棱草等优良品种,还能根据客户需要随意‘裁剪’,亩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李治顺介绍,无土草坪让种植户趋之若鹜,仅仅半年时间,周边改良近万亩。带动万名农民从事草坪种植销售,年销售3亿多元,人均纯收入达32600元。
教授下乡,农村尝到甜头。长期以来,由于市场信息不畅,农产品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过低,农产品 “卖贱、滞销”,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农村电子商务则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加速器”。5月12日,在春城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指导专家张鸣峰教授,正在指导农民长青藤装盆:“插20-26株,必须保证有20株全活。藤条向四周均分,每根藤条长15厘米,容器直径165厘米。”
春城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有3000亩大棚,以“订单农业”模式,向农民推广观赏花卉种植标准。目前,已培育向前陵村、东霞村、永兴村、袁相村等四个花卉特色村,亩均收入3万元。张鸣峰还在句容市后白镇福源社区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圈”,集聚100多家电商,年销售额超2亿元。
如今,句容市政府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全面合作,创新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校地双方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正在重点推进多个农业科技专项研究所、结对发展十大农业园区、结对帮扶百个农业村、服务千家新型经营主体。”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俞卫东介绍,句容已形成白兔草莓、丁庄葡萄、西冯草坪等特色产业,它们正成为农民致富的朝阳产业。“可以说,每项特色产业背后,都有一个教授团队。”
记者 郑焱 董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