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上午9点,68岁的南京市民李佩霞赶到离家两公里的吾悦广场,领到一本《江苏省公众应急知识手册》后立即翻看起来。省应急办联合有关部门主办的公众应急知识“进学校、进社区”宣传活动在广场上热闹进行之际,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的“苏小吉”应急宣传动漫、微视频也在朋友圈传播开来。
最新出版的《江苏省公众应急知识手册》,省应急办将免费发放两万本,而“苏小吉”系列正随着不断增加的点击量到达更广泛人群。
正确自救互救,
有利于防灾减灾
前方有台风暴雨,快来学习防汛的6个正确姿势——记者打开手机,看到“苏小吉”图文并茂地上起防汛课。专家分析,面对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通过自救获救的比例超过50%,通过互救获救的比例约30%。群众掌握相关应对知识、技能,可以极大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为政府有效救援创造条件。
现代应急管理越来越强调预防为主、预防和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急宣传,全面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正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
近年来,我省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应急宣传、教育培训。全省针对地震进行的宣传活动,连续两年超过2500场次;红十字会系统自2012年开始每年培训100万人,其中10万人获得救护员资格; 新闻媒体、地铁列车、施工围挡等成为宣传载体,多个部门先后建起应急宣传教育场馆。
我省应急管理工作虽然走在全国前列,但省应急办主任沈仲一坦言,宣传教育还是相对薄弱环节,要尽快补上“应知应会”这块短板,实现普及“零距离”、应急在身边。
从老幼入手,
普及应急意识和能力
应急知识进社区、学校、乡村、机关、企业……多渠道并进,应急宣传受益面不断扩大。其中,孩子、老人成为重点服务人群。
这几天,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的学生分批走进省民防教育体验馆。拉小三(3)班学生李唯宁对记者脆生生地报出一串她喜欢的体验项目:触摸雷电球、体验地震、模拟打119电话……“非常好玩,还能学习自然灾害来了怎么自救。”
省民防教育体验馆工作人员谢静告诉记者,2016年9月开馆以来,参观人次超过10万,其中四成是中小学生。在省政府办公厅应急协调处处长张东良看来,我省应急宣传教育场馆的展示内容和运营水平还存在差距。他建议,尽快设法提高部分场馆的使用率,使其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尤其要做好中小学生应急科普教育基地。
提高老人“应急力”的任务,主要落在社区,我省已有595个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南京市建邺区兴隆街道奥体社区去年获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奥体社区党委书记高建明介绍,5月的防灾减灾演练、6月的消防疏散演习已成为社区“保留节目”。
政府主导,
多方合力铺就避险路
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打造人们最需要的公共产品——安全。
苏州青年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总队拥有注册志愿者696人,其中120多人经常参与活动。服务总队队长马龙告诉记者,除了奔赴救援一线,队员平时主要进行应急宣传教育,去年为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办了60场培训。
近几年,南京市民防应急救援志愿大队每年给三四十个社区做应急培训。该大队副大队长徐刚发现,培训对象大多是老年人,因此特地增加了老年人常见意外的处置知识。他坦率地说,作为社区防灾减灾骨干的社区工作人员,通常事情较多、精力有限,因此对青壮年人群的宣传、培训应加强。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海波认为,公众应急意识薄弱、能力缺乏的问题目前在国内比较普遍,政府在建立规则、创新机制与提供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要善于调动、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他建议借鉴日本、美国相关做法,将应急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由学生带动家长乃至全社会,共同提高应急意识、掌握基本应急能力。记者 徐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