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一年一度的南京市人才留交会上,26位来自知名企业、新型研发机构、金融投资等领域的负责人接过聘书,成为南京市首届举荐委员会委员。
未来两年里,这26名“伯乐”将为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发掘、推荐优秀的高层次人才。这是南京市打破唯资历、唯帽子等人才评价方式,建立市场化社会化人才认定机制的重要尝试。
等等?这是什么意思?
先看名单
“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注意到,这份26人大名单里,除了几位国内外大学和科研院所负责人之外,绝大多数是各类知名企业的老总,可以说,这些委员有着共同的身份:用人单位。
“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查阅《南京市高层次人才举荐办法(试行)》发现,举荐委员会委员由世界500强等知名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知名科技服务企业、知名金融投资机构负责人等企业界杰出人士和两院院士等学术泰斗担任,聘期2年,每名委员每年可提名举荐1-3名人才。
“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特别注意到,试行办法规定,被举荐的人才,必须是各类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其开展的项目应属于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4+4+1”主导产业领域,而对申请人的年龄、学历、资历等一律不作要求。申请人既可以向举荐委员自我推荐,举荐委员也可以自行提名举荐相关人员,通过举荐委员会审议,市委、市政府批准后,即可直接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同等享受南京市各类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政策。
今年以来,南京市先后出台《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安居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重磅政策和实施细则,加快聚天下英才、建创新名城的步伐。
然而人才工作部门在具体操作中发现,现行各类高层次人才选拔政策,大多对人才的学历、资历、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有硬性要求,使得一些具有特殊造诣的偏才、怪才,以及在创新创业领域潜力巨大的新秀人才等“非共识性”人才,往往受制于硬性条件而错失机会。
南京市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人才“举荐制”将作为人才选拔评价体系的有益补充,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硬性条件,免去逐级申报、层层审核、筛选评审的繁琐程序,将人才的推荐权、评价权、选拔权都直接交到举荐委员手中,是不是高层次人才,让市场来说话。
“建设创新名城,必须聚各方之智,采取超常规措施,更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不拘一格发现、挖掘高层次人才,促进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从而加快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创新成为南京最突出的城市气质和发展驱动力。”该负责人说,作为现有人才选拔政策体系的“拾遗”手段,举荐制是建立市场化社会化人才认定机制的重要举措,意在开辟非共识性人才成长绿色通道,体现的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鲜明导向。
举荐制得到了企业界人士的充分肯定。
“企业用人,更看重‘里子’。” 三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亚非说,过去人才的评定多数要看学历、看发表文章,但实际上企业真正需要的国内外高端人才,有专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也有从实践中出来的人才。让企业来做评委举荐人才,一定会更加实在。“我们是要发工资的,选的人是真正对企业有价值的人。”
南京越博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李占江本身是创业型人才,这次担任举荐委员会委员。他认为,举荐制是人才制度的创新,是常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的有效补充。“人才评价标准很多,不一定要用学历或是留学经历框死。企业更注重在某些核心技术上有突破、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以及实战型人才。南京市实行举荐制,让这些人才进入视野,体现了南京市对人才的包容性,将提升南京对海内外各路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李占江表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非常密切,合作过程中经常能发现一些人才,从而及时挖掘出真正需要的人才。
部分企业界委员表示,对政府部门而言,直接接触青年人才的机会较少,而企业接触的机会要多得多,也更了解他们的工作。“举荐制”这种从基层发现人才、由专家推荐人才的方式,具有创新性,也更开明,并为企业今后大胆引进、使用、培养各类“非共识性”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南京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首届举荐委员会产生后,将第一时间启动人才举荐工作,让人才尽快享受政策红利,也欢迎各类人才进行自荐。此外,将认真及时做好举荐人才各项扶持政策的跟进与落实,根据举荐制度推进情况和各界反映,不断完善政策,探索设立政策扶持绿色通道,以满足举荐人才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记者 郁芬 黄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