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8点10分,清冷的早晨,68岁的杨守法掐准时间,踏上最早经过的镇村公交。他去涟水县成集镇余圩街赶集,想理个发,再买点肉回来。上了车就不冷了,司机纪明余等他坐稳,才让车子跑起来。杨守法告诉记者,他们村位于三县交界,过去不通车。现在路宽了,车子也通了,村里老人都夸政府做了好事,“连救护车都可以开进来了”。他家院子里,过去常骑的电瓶车,去年冬天就没动过。
公交跑14公里车资只要1元
记者跟司机纪明余的公交车跑了一圈。这一条环线设5个站、连接7个村,跑下来35分钟。在南边,该镇还开通了另外一条线,方便其余10来个村群众出行。
回到余圩客运站后,数了数,上车的村民只有8个。除了赶集日乘客多一些,平时一趟车平均10个人。如果算一笔收支账的话,收入10元。这点钱,烧油都不够,油费是每公里将近1元,14公里要14元。尽管如此,老纪每天准点跑4趟,分别在8点、10点、14点、16点发车,风雨无阻。
涟水县运输管理所童所长说,全县19个乡镇,已经有16个乡镇开通了镇内循环的镇村公交,每车每年成本11万元,跑得越多,亏损越大。“但是,县财政对镇村公交的成本实行兜底。”
据介绍,在日本农村,私营汽车公司开往农村地区的公交,频率密度跟涟水农村类似。但在日本,如果里程达14公里,车资大约在人民币30元。而涟水有些乡镇,只要你乘坐镇村公交继续换乘城乡班线,那么,镇村公交这一两块钱车费,就不要了。
借助深入全县各镇村的2357公里的“四好农村路”,涟水开通城乡客运班线28条、镇村公交班线24条。今年将开通剩余3个乡镇。“按照开得通、留得住、服务好的要求,”涟水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张俊告诉记者,“虽然涟水是贫困县,但落实好中央和省里要求不打折扣,努力建设‘四好农村路’,增加群众的获得感。”
农户7分钟可把蔬菜运到高速
“四好农村路”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建好“四好农村路”,直接关系到农民腰包的丰厚程度。
涟水县成集镇杰勋村号称“苏北小延安”,是著名的抗日战士之乡。涟水弈诺农业发展公司位于新修的乡道成道线路边。公司200亩蔬菜大棚内,大蒜绿油油一片。该公司经理陈瑞对记者说,项目是刚上的,就是看中了这里交通条件好,7分钟就可以把蔬菜运到京沪高速。这批大蒜,将在上海30多家一心玛特超市销售。上一季黄瓜,在上海卖得非常火。
农产品好卖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路修好了。去年,涟水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101公里、改造危桥18座、撤渡建桥3座,建成扶贫公路40公里。“四好农村路”由线成网,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公路沿线,诞生了数十个规模较大的种养加基地、果园、采摘园,涟水农户致富进程在提速。
记者还观察到,这些道路的路宽,从过去的3.5米变成6米多,常有大型货车进进出出。此外,依托新建的乡镇和村级客运站点,建成94个镇村物流网点,涟水交通部门雄心勃勃,要在促进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上大干一场。
把“四好农村路”建成民心路
“涟水并不富裕,要让‘四好农村路’成为写在大地上的民心路、口碑路,就必须解放思想求创新、系统提升求长效。”张俊说。
这首先体现在对“建”的把控。比如,创造性开展融资,充分挖掘交通资产注入平台公司。严格查处招投标违规的企业,没收其投标保证金60万元。比如,创造固定钢筋保护层等多种施工方法,项目质量优良率100%,质量管理受到省交通厅表彰。比如,路修到哪里,榉树、桂花就栽到哪里,草就种到哪里。再比如,所有标识使用太阳能电池,能够主动发光;还修起了300多公里的生命防护栏,临水、急弯等安全隐患较大的地方全部用护栏挡起来。
系统思维,还体现在把建管养运放在一起考虑。涟水县委书记王向红强调,“四好农村路”建设要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融合推进,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公路片长周玉友几乎每天都要骑摩托车在自己负责的第四片区公路上巡视。“就怕村民向公路上乱堆东西,一发现必须马上解决。”他跨在摩托上,大声说,“你看,这马路上是不是干干净净的!”唐敬忠是他聘请的护路工人,忙着平整路肩。他是兼职的,农忙几天回家,平时每天带个铁锹上路。
路肩上种了桂花、榉树、红叶石楠。绿化部门打算,树长大了,每2棵树卖掉1棵,获得收入再投入到养护上。涟水对农村公路实行长效化、专业化养护的市场化机制,像周玉友这样的片长有7位,聘请兼职工人300人。
每天,这支农民组成的护路大军,通过微信和QQ,向交通部门实时报告他们眼前的路况。
记者 周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