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一个基层法官的“新年礼包”
2月23日,正月初八。记者下午5点40分赶到南京市雨花台区法院采访。彼时天色已昏暗,路上行人如织,法院却依然灯火通明,不少法官都在加班。
“过个年真累呀!”在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审判庭,紧张忙碌了一天的庭长陈丛蓉法官正在副庭长徐闽法官的办公室“唠嗑”,俩人都在感慨春节长假快乐又紧张。“快乐是因为一年到头忙碌,陪家人的时间太少了,好不容易赶上假日,终于有时间多相处下了;紧张的是不仅要走亲访友,还有不少案件的当事人,临近过年家庭矛盾激化,电话咨询、倾诉,我们也会主动打电话稳控情绪,要耗费好多时间。”陈丛蓉苦笑着告诉记者,这就是一个家事法官过年的真实状态。
在过往的一年里,雨花台区法院承受了审执工作的巨大压力和案多人少的困境,收结案数均创历史新高,没有哪个法官是轻松的。但如果真要选择,“不太愿意选家事庭,累心”——是不少法官的心声吐露。
“家事审判大部分都是离婚呀、财产分割呀这种案子,涉及感情因素非常多,许多庭审都变成了‘控诉’或者吵架,当事人情绪大都很强烈。”陈丛蓉告诉记者,在去年的一次庭审中,甚至有当事人要轻生,还好被法警及时劝阻。数年前法院机制改革,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审判庭设立,陈丛蓉从那时起就在庭里工作。因为女性在化解家庭矛盾中的特有亲和力,所以庭里面的法官都是女性。这些审判席上的铿锵玫瑰,以女性的温柔细腻,巧断家务事,善用心理疏导方式,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矛盾。
最初的两年,案子化解了,自己却得了“心病”。“这种案子不像商事纠纷,钱划分好了矛盾就解决了,当事人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的发泄,需要我们法官在裁判者的角色之外,成为一个疏导者,这样长期接触负面情绪,法官也很容易抑郁。”
因为认识到心理学在家事审判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雨花台区法院试点在家事审判中引入心理疏导干预机制。法官们尝试用专业的心理学疏导化解家庭纠纷,让濒临破裂的婚姻破镜重圆,用春风化雨般的柔情教育、感化、挽救失足少年,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谈及心理疏导的作用,陈丛蓉对一件案子印象深刻。去年,85后年轻女子小林被丈夫多次家暴,心灰意冷的她诉至法院要求离婚,长时间的审判让小林心力交瘁,庭审中她常常泪水涟涟,表情沉重,原本瘦弱的身躯愈发显得单薄。陈丛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认为舒缓小林的情绪尤为关键。在历经半年的审理中,陈庭长多次结合自身的专业心理学知识,采取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她放下戒备,敞开心扉。在法官的鼓励下,小林决定自立自强,开始新的生活。
春节期间,小林欣喜地告诉陈丛蓉,她已经找到了收入不错的工作,生活有了新的航向。听到这些,陈丛蓉非常开心。她感觉,这个就是送给她最好的新年礼物,一年的辛劳努力都值得。除此之外,她还收获了一个“大礼包”。春节前,她拿到了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证书。因为想提高自己的审判能力,繁忙的工作之余,她通过自费学习,最终收获硕果。陈丛蓉期待,新的一年,可以用新的技能继续推进家事案件的专业化审判,帮助当事人解开心结,让矛盾纠纷迎刃而解。
江苏经济报记者 耿文博 通讯员 王 钰